越來越火的玩具過家家,給品牌帶來了什么啟示?

數英DIGITALING
2024.11.25
過家家背后的消費密碼。

文:郭倩倩

來源:數英DIGITALING(ID:digitaling)


早在去年,我就寫過玩具市場的相關觀察。


當時玩具市場就已經如火如荼,營銷還主要聚焦于動漫IP聯名;現如今,IP持有者們自己接棒,摸著jellycat過河,把“過家家”玩成了新的流量密碼。


尼爾·波茲曼在他的書中提到:“童年不同于嬰兒期,是一種社會產物?!?/strong>


當下越來越火的品牌過家家,正完美地演繹著這句話。


朋友推薦我,近期一定要去一次紹興,因為那里不僅有最甜的黃酒,還有我絕對沒見過的“紹興臭豆腐”。


我問為什么不直接帶一份給我。他說帶不了,并給我看了一段視頻。

來了什么啟示?



此臭豆腐不是彼臭豆腐,不能吃,但能捏能玩,非??蓯?,被譽為紹興人自己的jellycat。


互聯網上,網友分享自己買臭豆腐的視頻。


店員將毛茸茸的臭豆腐,放進一口空空的大鐵鍋里,模擬炸豆腐的過程。邊炸邊詢問口味愛好。然后,將臭豆腐一顆顆鉗到小食碟子里,用刷子象征性地蘸料涂抹。交給顧客時還不忘叮囑“趁熱吃哦”。


這一套流程實在太熟悉了,互聯網上三天兩頭就會出現“麻辣燙”“關東煮”等諸多版本。



這種過家家式的銷售的興起,若要追溯或許要從jellycat裝模作樣打包開始。


再到今年,不只是“紹興臭豆腐”,甘肅麻辣燙、福州佛跳墻、陜西肉夾饃、保定驢肉火燒等、蘇博大閘蟹各地文旅都在推自己的“jellycat”,開啟隨地大小演。


各種有梗有表情的擬人玩偶,再搭配一套沉浸式互動表演,買玩具的樂子多了,原本像“老干部”一樣的文創IP也鮮活可愛起來了。



早在去年,我就寫過玩具市場的相關觀察。


當時玩具市場就已經如火如荼,營銷還主要聚焦于動漫IP聯名;現如今,IP持有者們摸著jellycat過河,不僅自己賣起了玩具,還把“過家家”玩成了新的流量密碼。


不論IP差異,單論兩種營銷方式,后者提供的情緒體驗、社交價值明顯更多。畢竟,玩具誕生之初,就是用來玩,用來過家家的。而當人一旦成年,又還有誰花時間陪你過家家?


我研究了一下,發現這股玩具浪潮不僅僅是市場的游戲,背后也有許多現代消費文化、營銷趨勢的縮影。


總結一下就是:


社會文化的kidult化,IP自立,以及消費體驗的升級促成了“過家家”風靡。


而我想的是,一種現象的流行往往并非偶然,“過家家”背后的需求和洞察一直存在。若能捕捉共性,就有機會制造更多“過家家”。


 01 

kidult 
 消失的不止童年,還有成年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引用過尼爾·波茲曼《消失的童年》的內容,解讀玩具火熱的現象。


過大的社會和心理壓力下爆發的“陪伴經濟”“情緒經濟”“體驗經濟”,的確讓玩具市場乘風而起。


實際上,玩具的背后一直暗藏潛流。因為,消失的不止童年,還有成年。


從社會現象來說,是動漫玩具受眾的大齡化、兒童節的成人化,以及街頭懷舊文化等等;而從我們更熟悉的營銷現象來說就是樂園營銷、盲盒抽卡、童年限定單品,以及玩具過家家。


按照一種顯性的商業趨勢必被定義為“xx經濟”的慣例。在上述的經濟之外,這里還有一個“kidult經濟”。


Kidult一詞由“Kid”(孩子)和“Adult”(成人)組合而成,指那些在成長過程中保有童心、愛好與兒童或青年文化相關事物的成人,后用來指代成人孩童化的現象。


提到“kidult經濟”并不想再重復各平臺已有的分析論斷,而是想說明:


玩具只是表征之一,整個市場趨勢都在“kidult化”。

這種觀點不是我提出的,早在多年前就有人提出過:

美國商業暢銷作家馬丁·林斯特龍和帕翠珊·希伯爾德合著的《Brand Child》特別提到這一現象,他們認定那些Kidult是不可忽略的市場力量,主宰著現有各大小品牌的前景。任何企業在策劃未來時,都必須考慮這群新世代的喜惡、特性,并將其納入長遠運營方向,否則難以長久。


——@《單數社會》


從消費者心理角度來講,“kidult化”的人們渴望退回到讓自己感覺安全的狀態,不用思考、不用對自己提出要求,只需要享受無壓力、恣意、率真的生活。


對于這個群體而言,購物不單是消費,而是體驗和娛樂。


正因如此,通過兒童化的消費和行為獲得童年的快樂更沒有顧慮,也更容易上癮。cosplay、乙女游戲、二次元經濟等背后都有kidult的影子,雖然不全都是主流,但在這樣的心理動機下,圈子一直在不斷擴大。


童年以另一種方式返還,玩具只是其中一種,還有動漫IP、童年IP,以及更具有代表性的游戲。


很多人知道,多鄰國靠游戲成為全球下載量最大的語言學習APP。


少有人知道,手機游戲APP行業活躍用戶規模達到6.5億,微信小游戲活躍用戶規模突破7.5億(數據來源:QuestMobile)。連白宮的競選,也在游戲中植入競選廣告。


體現在廣告營銷上,不僅僅是美團判官、海底撈畫牛等越來越多的互動游戲,甚至kidult文化還直接影響了品牌的定位。


品牌開始更重視塑造自己的個性和娛樂感,好與這個群體“玩在一起”。


例如,樂高轉型為適合各年齡段的“創意體驗”品牌,推出了許多成人向的拼搭系列,如《星球大戰》《哈利波特》等。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作品,舉辦樂高展覽和比賽,也在讓樂高成為Kidult們展示創意、表達個性的載體。


 02  

產品內容化 
 IP要做成產品,才能風靡 


玩具的生命力是什么?設計、情緒價值,這些都是,但迪士尼告訴我們,還有故事。


IP就是一個成體系、能生長的故事集。


玩具在IP故事體系里,被賦予獨特的內涵或故事,使得過家家、情景扮演得以成立。


所以,那些玩過家家的文創背后是文創IP,而jellycat更不必說,本身就是個IP集合式品牌。


玩具離不開IP賦予的故事感。


與此同時,IP自身的發展,也開始離不開玩具。


今年年中,@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 發布“麻辣燙”文創新品,把“天水麻辣燙”沉寂已久的熱度再次炒起來,#甘肅省博物館賣麻辣燙了#的話題快速登上微博熱搜。


8月初,麻辣燙玩偶花束在其天貓旗艦店開售,一周便有近20萬人搶購。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剛買完就售罄了”“沒貨了”的哀嚎。 


在此之前,根據鎮館之寶馬踏飛燕開發的“綠馬”玩偶掛件,一直是文創產品中的頂流。用玩具擴大IP的社媒影響力,是甘肅省博物館驗證過的路徑。



以往是,品牌利用IP售賣產品,


而現在,文創IP和jellycat們,正在用玩具賣IP。


一方面,玩具毛利率超高,低成本,是門好生意。


另一方面,玩具依舊延續著去年的燎原之勢。尤其是jellycat帶火的毛絨玩具,正在成為受歡迎的超級品類之一,本身就自帶流量。 


這些玩具可可愛愛,濃縮著IP內涵和標志性元素,是IP通俗易懂的載體。伴隨來來往往的游客走向全國,一流動起來,就有了生命力。


再把思路往放大。


我們一直強調IP的內容化,殊不知,產品就是IP最核心的內容。


今天的消費者比以往更積極主動地探索內容,創作內容,尋求反饋。產品內容化就是把產品變成內容的容器,承載社交和傳播屬性。 


比如“白象香菜方便面”“華為三折疊手機”等,標志性的產品設計造梗又融梗,主動適應并滿足消費者的非物質性需求。


產品作為內容生產資料被討論、模仿、再創作,甚至被植入象征符號。在不斷地解構和構建中,融入不同的社會和生活場景中,IP才得以在多樣化的表達中煥發生命力。甚至,提升為一種文化共識,在人群中自然流動。


 03 

設計的情緒 
 偏愛,是一種優質關系 


在“過家家”中,購物流程圍繞產品被重新設計。


我回顧自己的幾次任性時刻,發現我之所以對“過家家”的招數毫無防備,是因為整個過程太過愉快,感受到了被重視和精心對待。


物質豐裕后是情感的匱乏。店員陪我演的那一段,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詞“精心時刻”。


它多用于形容戀人之間的相處模式,指的是專注陪伴、愉悅對方的一段時間。


在品牌語境中,可以理解為:品牌與消費者互動過程中,經過深思熟慮、用心設計的關鍵時刻。

 

玩具打包就是這樣一個時刻。短短1-2分鐘,把一件簡單、尋常的小事做得煞有介事。讓人覺得店員乃至品牌是真的希望“我”能開心,而不是在售賣商品。



@環球影城貓頭鷹過家家


有一個“關系優先公式”:優質關系 x 獨特價值=成功。


它的提出者認為:在物質過剩的時代,品牌不能再圍繞產品或服務建立,而是圍繞特定類型的消費者建立社會關系,讓品牌從“產品提供者”轉變為“生活的一部分”。


在這個公式里,獨特的情緒價值很明顯,優質關系又怎么來呢?


答案就是“精心時刻”。


如同戀愛中通過用心陪伴、細節關懷來提升親密感,用在品牌與消費者關系上,恰當時機出現的個性化體驗,在更多小而深刻的細節上觸動消費者內心,才有望成就記憶高光的契機。


它又有別于提供“一份貼心的售后關懷、包裝小驚喜”等消費流程上的簡單優化,也不是VIP式的全套大包大攬的周到服務。


“精心時刻”強調的是用高質量的相處,建立緊密的情感聯系。


其邏輯不是用低門檻的方式盡可能覆蓋足夠多的人群,盡可能地曝光;


而是篩選并服務好品牌的真正粉絲,并相信感受到真誠的他們自會給品牌說好話。


對于品牌而言,這意味在設計消費者體驗時,需要一些“耗時”但有意義的“麻煩”,以此找到真正對品牌感興趣的群體。把精力花在對的人身上。


同時,要格外注重關系維護。包括,做內容放送品牌動態、做廣告提醒他們品牌的存在等。最重要的是,緊跟他們的需求提供服務和產品。


公式的提出者認為:成功的品牌只做一群人的生意。品牌沒有辦法討好所有人,也只能圍繞特定群體建立優質關系。


這不是畫地為牢,而是當關系到一定程度時,這群人的任何需求,品牌都可以用更多產品、業務滿足,提供源源不斷的獨特價值。


由此,這個公式拉通。


這也讓我想到產品、形象、市場等之外的另一種定位:關系定位。


關系定位側重于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建立長期、深層次的情感聯系,不僅僅是單一的產品或服務推廣,而是讓消費者不僅僅是購買產品,更是參與到品牌文化和情感表達的過程中。


兩個概念,異曲同工,都在提升每個目標消費者的終身價值。


長期價值巨大,但很明顯這種方式也來得更慢,需要耐心和耐力。平衡好量和質,也會是一道課題。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數英DIGITALING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_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_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_ww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