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媒體報道,元氣森林已完成對觀云白酒的新一輪融資,金額為數億人民幣,元氣森林占股15%;而后,元氣森林投資碧山啤酒的消息也迅速傳開,引發各界關注與討論。作為氣泡水領域的MVP,元氣森林帶火這一品類后又馬不停蹄地布局多個新品類,同樣引來外界的各種猜測。
近日,元氣森林向消費記確認,已經入局酒市場,同時表示看好白酒消費的年輕化趨勢。從飲料到酒,元氣森林的此次跨界,究竟有幾分勝算?
關注酒類市場消費機會
首先對于外界關注的“做酒”的原因,元氣森林方面表示,酒是高度細分的市場,除了包括中國白酒、威士忌等在內的全球六大蒸餾酒之外,還有啤酒、葡萄酒、黃酒、清酒等等,以及最近在年輕人中比較受歡迎的小甜酒等,而元氣森林會始終關注這樣的機會。
元氣森林(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一家具有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能力的創新型飲品公司,已經形成以元氣森林氣泡水為核心的產品矩陣。在2020年雙11活動中,元氣森林斬獲天貓和京東水飲品類銷量第一。同時元氣森林產品已出口美、加、英、法、德、澳、新、日、韓等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并于2020年8月正式通過新加坡健康促進局(HPB)認證,獲得新加坡HCS健康優選標識?!霸趫猿种鳂I的基礎上,元氣森林將圍繞年輕用戶的需求,以各種形式擁抱和探索各種消費新場景與新產品,力求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符合消費新趨勢的好產品?!痹獨馍诌@樣回應。
據悉,除了入股觀云白酒,元氣森林也投資了碧山啤酒,持股比例接近25%,為碧山啤酒第三大股東。
如果將其投資的兩個品牌放到一起,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一些共同點。
首先,和元氣森林一樣,這兩個品牌都強調品質升級和品類創新。以觀云白酒為例,其走的是低調小眾的路線,包裝設計上更加簡約大氣,酒瓶采用透明方瓶,定位瞄準了互聯網工作者;在口感上,觀云做的是多種風格的調味酒,使得香氣馥郁,更適合現代年輕人的口味。
其次是用戶相同,這幾個品牌都是新興品牌,且主要圍繞年輕用戶的需求,其產品的設計都在向年輕人靠攏;另外是文化相通,不難發現同為新消費品牌,元氣森林與觀云白酒、碧山啤酒的團隊文化是相融的,在互聯網基因等很多方面也相近相通。
也就是說,元氣森林入局酒類市場,實際上已經找準了切入點,也明確了合作對象的屬性。
將做飲料的經驗進行延伸
事實上,目前白酒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很多龍頭企業都在這個領域耕耘已久,元氣森林作為新品牌,投資的也是新品牌,將如何在白酒行業建立競爭優勢?
我們都知道,元氣森林于線上起家,對于年輕消費者的喜好有著較為準確的洞察。這一方面的特點,或許能為白酒行業的年輕化發展帶來新思路。
中國輕工企業投資發展協會副秘書長劉旭在《中國年輕人需要怎樣的白酒》一文中提到,以渠道變遷為例,傳統白酒雖然開始布局新零售,但仍以線下渠道為主。一方面,線上與線下的邏輯不同,線下重渠道,由渠道帶動銷量;線上重品牌,由品牌產生購買。許多白酒品牌,到了線上對年輕消費者的吸引力明顯不足;另一方面,線上渠道不僅是銷售渠道,更是與消費者直接溝通的重要橋梁,涉及到未來產品迭代、品牌進化的方向。因此,從長遠來看,白酒品牌一定要有適應線上渠道的能力。
對此,有行業人士指出,元氣森林作為消費品領域的新品牌,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其作為年輕化品牌,更懂年輕人,在線上營銷等方面積累了自己的獨特經驗,有望通過這些方面來建立競爭優勢。
白酒年輕化消費趨勢日益加深
“‘年輕化’是白酒行業的新風口,是機會所在?!痹獨馍址矫姹硎?。
一直以來,“年輕人不喝白酒”與“白酒消費年輕化”兩種聲音雖然矛盾,但卻一直存在,也有不少爭議。不過似乎大部分的人更加認可后者的說法。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發布的《2020年輕人群酒水消費洞察報告》顯示,90后逐漸成為線上酒水消費市場的實力金主,無論是消費人數還是人均消費水平,90、95后消費者都呈現持續增長,95后的人均消費增速提升最快。即使在傳統的白酒領域,近兩年來90、95后的線上白酒消費占比持續提升,90后人均消費已超整體水平,年輕人開始成為白酒市場中的新鮮驅動力。
艾媒數據也顯示,2019年中國白酒消費者平均年齡為37歲,而啤酒、洋酒、葡萄酒的消費者平均年齡僅為34歲,白酒需要也可以更早搶占年輕消費者的心智,在年輕化的大趨勢下,白酒對年輕群體的驅動力還有較大空間。
實際上,白酒消費的年輕化也催生了不少新品牌。以元氣森林投資的觀云白酒為例,在此次融資之前,觀云已累計獲得了3200萬的投資,2018年,實現銷售額3000余萬元,2019年,觀云完成了1億元的銷售目標。
而在市場打法上,新品牌與傳統白酒企業也有不少區別。有內部人士稱,觀云白酒目前只做線上渠道,其線上銷售額居白酒新創品牌第一,超過了頭部白酒新創品牌江小白;營銷上,觀云白酒則選擇與影視、漫畫、媒體等多領域著名IP與機構,進多維度全的深度合作,通過互聯網思維開辟出了一條新的營銷道路。
此外,近兩年,老牌白酒也逐漸開始以各類營銷創新活動“出圈”,加大電商等線上渠道布局,打造企業IP,為的就是“迎合”新一代消費群體的青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