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透社報道了一條科技新聞,說西班牙的科技公司BR5開發了一款“海鮮飯機器人”,可以做出聞名世界的西班牙海鮮飯。
這個裝置是由一個電子爐和一套機械手臂組成的,機械手臂能把煸炒好的食材放到平底鍋里,按順序先加米飯,再用漏勺攪拌,再加入海鮮,并且可以解決西班牙海鮮飯烹調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也就是糊鍋底的問題。
這個機器做的海鮮飯到底水平如何呢?
美女廚師兼美食學校的校長瑪利亞(Maria Munoz),現場品嘗了成果,評價是“味道令人驚喜”,覺得這是個不錯的工具,研發人員簡直太棒了。這種場面話的評價當然參考價值很低,也許他們學校和BR5公司有合作關系呢。
但是,我在其他討論中也看到了一些典型的誤解,比如說“廚師要失業啦”“以后廚師要被機器人取代啦”。說實話,機器人并沒有引起我很大的興趣,反而是這些評論讓我覺得,有必要借廚師會不會被烹調機器人取代這個話題,來談談科技發展是如何推動職業工種更新換代的。
1.廚師不會被機器人直接取代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個事實,廚師永遠不會被這類機械手臂和程序控制的電磁爐取代。
在網上,也有這個公司的機器人做飯的視頻,依然是展現做西班牙海鮮飯的過程。為什么不做其他菜呢?原因我猜是這樣的:海鮮飯制作的核心方法就是把料放好以后加水煮,這個核心技巧和用水煮飯、最后讓水煮干而米飯不糊所需要的技巧是差不多的。對機器來說,唯一的難點就是適當的搖晃和控制溫度。至于那些食材和佐料,只要按順序加進去就可以了。
而西班牙的其他美食,像安達盧西亞的燉牛尾、阿拉貢的烤羊肉、卡斯提尼亞的凍腸餅是根本不會由機器完成的,因為那些菜肴制作時的動作技巧,不是一個機械臂能做得了的。
而且,為了讓機械手臂成功完成海鮮飯,還要配以完善的治具,也就是各種架子、滑桿。為了抓取特制的塑料餐盒,還要在餐盒上特別設計漏孔,這樣傾倒調料時才不容易灑出去。我相信,準備特制容器、備好食材和調料、把它們碼放到正確的位置,這全套預備工作,比找一個廚師親自從初級原料做出海鮮飯還要花費更多時間。
而且,這套機械也看不出任何流水化作業、批量化生產海鮮飯的特征。非要從中找出技術亮點的話,可能就是壓力傳感器配合機械臂對翻炒動作的把握,保證了在制作海鮮飯時用合適的力度攪動,既不會太輕導致根本沒有翻動,也不會太重把鍋都打翻。這個尺寸得拿捏的很精細才可以。
但是,這樣的技術是不可能取代今天的廚師的。因為一個廚師可以做100種不同的菜品,而這個機器只能做一種,而且看起來還很不便宜,搞這樣一臺機器頂一個廚師幾年的工資了。廚師會做的另外99種菜,這個機器就算是可編程的,也有絕大部分做不了,因為今天有太多的食品,要求的動作模式和精細度超過了機械手臂可以達到的水平。
比如,早就有了和面機和面條機,把機器和好的面團往面條機里一扔,就能根據設置的孔位擠出粗細不同的面條出來。但是你發現沒有,那些遠近聞名的面條店,沒有一個使用面條機的,哪怕名氣不大、常年在居民區里固定點兒的小飯館,面條也都是自己搟、自己抻、自己削。
問問老板為什么不用面條機,他的解釋是:用過,比自己做的口感差太多,怕顧客吃了以后再也不來了,所以還是自己搟面。哪怕有些面店一天要用去200斤面粉,也一樣是幾個小伙子一起和面、抻面,而不用那些其實已經能批量化操作,且已經滿足基本的實際使用,也有很多家庭在用的面條機。
2.更為緩慢、隱秘的取代方式
這些“傳統職業會被機器人取代”的誤解正是因為意識不到取代發生的全貌。也就是說,雖然機械手臂和程序控制的電爐無法替代廚師,但廚師并不是一個永久的職業,科技依然會取代相當大比例的廚師,只不過是以更加緩慢、隱秘且更加不可阻擋的方式發生的。由于節奏緩慢,很可能是超過人一生的長度的,所以不是這個行業的研究者,很難意識到取代的發生和邏輯。
最明顯的廚師被取代的例子就是麥當勞和肯德基。我們誰都沒有見過這兩家有廚師,也沒有人切菜、和面、做餡兒,因為面餅、肉餅、醬和蔬菜都是按標準制作,再通過冷藏車運來的,餐廳里只需要幾名操作員就可以了。他們做的工作就是加熱、薯條下油鍋、搭配好裝入包裝內。這些工作不需要廚藝,只要是成年人,經過幾十分鐘的培訓就都能完成。這些操作的難度和煎炒烹炸相比,簡直一個是小學生、一個博士生的差別。如果每個人外出用餐的100頓飯里,有1頓是麥當勞或肯德基,就意味著原來的廚師的工作里有1%不是必須的。
有人說,只有西餐才能這樣,中餐因為食物不同,所以廚師不能取代。其實也不是,比如做中餐的真功夫,就是一家沒有廚師的店,所有的菜飯都是標準化的蒸制,總部的操作員負責洗、切、腌,店面的員工負責開袋、放進蒸柜里、再拿出來。還有呷哺呷哺等火鍋店,也是這樣的模式——總部的操作員把涮鍋要用的食材分成標準份,店面的操作員在圓環的桌子中心,給食客們遞菜。如果我們每個人外出用餐的100頓飯里,還有另外2頓是在這類沒有廚師的快餐店吃的,那么就又有2%的廚師不是必須的了。
“不是必須”是什么意思呢?就意味著,在那些飯館經營不景氣的時候,這一部分的廚師會失業。那些飯館的不景氣,也多少因為新出現的無廚師快餐分走了它們的份額,于是取代就是這樣緩緩發生的。這個過程中并沒有高科技機器手臂。
為什么無廚師會取代有廚師的呢?說口味、營養、標準化之類的理由當然也是對的,但那些都是后話,其實首要因素是——無廚師更便宜。
中國飯店協會曾經出過一個中國餐飲年度報告,這里的數據顯示:正餐類餐飲企業,平均的人力費用占它們營業收入的22.4%,而其中70%的人力費用是給廚師的,尤其是一些老牌門店里的廚師長、行政總廚,年薪百萬都是常見的。換句話說,如果一個餐飲店面不需要廚師,那人力成本就能節省2/3。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這可能就是它們賴以存活的優勢,經過一輪洗牌,剩下的更有可能是它們。
很多人認為,這和菜品類別高度相關。如果是火鍋類、燒烤類的,自然不需要廚師長之類的人物,但其實,這也和分工細不細致有關。廚師長之所以為廚師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選食材、洗、刀工、準備調料、炒、盛盤,每個環節都是高手。
而分工細化后,一些傳統菜品一樣可以把選食材、洗、切、準備調料的步驟標準化,然后交給操作員處理。實在沒法流程化、標準化的炒菜動作,還是只能讓廚師去完成,但這時,一個普通廚師也能很好完成的炒菜動作,飯店就不需要一個樣樣都是高手的廚師長了。于是慢慢的,一小部分廚師長也被取代了。
取代過程沒有突發的,也沒有利用人們想象中的高科技,只不過是用到了當前成熟的技術,比如洗菜、切菜的流水線,冷鏈運輸,線上訂單系統等等。我們作為食客,看到的依然是廚師滿頭大汗的炒菜,但我們看不見的是,一小部分廚師已經轉行了。很多廚師要做的工作,已經被一種叫做“預制菜”的東西取代了。
預制菜也就是預先處理的菜。從企查查可以看到,2011年-2020年,中國預制菜相關企業從2000家猛增到12000家。這背后,就是同比例的廚師工作被取代了。即便在飲食習慣比歐洲更接近我們的日本,預制菜使用比例也已經占到了餐飲行業原料需求的60%以上。而這也是中國的大廚比歐美日的大廚更全能、更厲害的原因,因為在分工專業度不足的時候,需要廚師同時掌握太多東西。
3.飲食文化和習慣的改變
對于廚師被取代這件事,最嚴酷的責問就是,“那些快餐或者預制菜是沒有靈魂的”。這一條在當前確實無法反駁,因為技術實現不了那么精細的操作。
但是,漫長的時間卻能駁倒這一條。當最后一個嘗過猛犸象肉的滋味的人也去世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就再也不需要會做猛犸象肉的廚師了,即便猛犸象菜肴已經失去了靈魂,也無人在意。這個環節往往是我們最經常忽視的——我們以為的“靈魂”,其實只是常年積累的習慣而已。當前被稱為沒有靈魂的飲食,也會成為幾十年后飲食上的巨大慣性,于是再次被賦予了靈魂高度的意義。
如果你聽過現場的交響樂,或者哪怕只是跟著年會的樂隊排練過幾次,都會突然發現,CD里的那些無損高清音樂其實也是沒有靈魂的,必須現場演奏才能還原每個樂器、每個角度、每個輕重音上的細節。但時代變了,習慣也變了,甚至一部分音樂本身就已經超越了人工演奏的范疇,那些音樂必須伴隨數字特效才能表達出來,于是久而久之,靈魂就注入到數字特效中,和人無關了。
如果戰國時期的貴族穿越到今天,肯定也會感嘆,再也沒有蘊含著淡淡苦澀的、用銅鼎煮出的粥了,今天的粥都是沒有靈魂的。但其實這只是飲食隨技術改變了而已,預制菜或者今天的快餐,會繼續演化出各自的食物特點和習慣,也會成為2050年出生的人心中的美食靈魂的承載對象。
而相關技術的普及,會進一步擠壓手工操作的廚師。未來,廚師這個職業也許會像古代占星術士變成天文學家那樣,從廚師變成成分料理師或者口味創造師之類的職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