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更不愿逐漸凋零。養活了“四代人”的餅干企業——青島食品即將上市。
順利過會,即將轉板
昨日,在證監會第十八屆發審會上,青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食品”)作為當次會議唯一一家上會企業順利通過發審委員的問詢與審核。這代表了,青島食品即將登陸深交所主板。
公開信息顯示,青島食品始創于1950年,前身為青島食品廠,至今已“71歲高齡”。公司主要從事餅干與花生醬等休閑食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主要產品包括“青食”品牌鈣奶餅干、“青食”品牌休閑餅干和“海友”品牌花生醬,同時亦通過OEM模式代工生產少量花生醬產品。
青島食品核心單品“青食鈣奶餅干”算得上家喻戶曉,是幾代人從小吃到大的食品,即便在如今各類零食層出不窮的市場上,青食餅干仍然占據著不小的份額,甚至成為不少嬰幼兒的輔食。
業績報告顯示,青島食品2020年度實現營業收入4.80億元,同比減少0.5%;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909.52萬元,同比增長5.27%。
從股權結構來看,華通集團直接持有62.33%股份,為青島食品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青島安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山東康橋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有1.85%和1.65%的股份,分列公司第二、三大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青島食品原控股股東為青島益青國有資產控股公司,持股比例為60.35%,此外,青島市經濟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有青島食品1.98%股權,二者均為華通集團全資子公司。去年4月,青島食品發布公告稱,第一大股東、控股股東益青公司60.35%股權、經開投1.98%股權無償劃轉給華通集團。此次股權轉讓完成后,華通集團正式成為青島食品的第一大股東。
據了解,目前青島食品擁有4條鈣奶餅干生產線,4條休閑餅干生產線及2條花生醬生產線。此次IPO,青食股份擬將募集資金全部投向智能化工廠改建、研發中心建設、營銷網絡及信息化建設三個項目,共計約4.64億元。
2020年3月,青食在青島證監局進行輔導備案登記,正式啟動新三板轉主板IPO的工作。此次IPO,青島食品擬將募集資金全部投向智能化工廠改建、研發中心建設、營銷網絡及信息化建設三個項目,共計約4.64億元。根據規劃,未來三年,青島食品將新增4條智能化餅干生產線,其中3條為鈣奶餅干生產線,1條為休閑餅干生產線。
事實上,作為傳統食品企業,青島食品近年來一直在積極尋找向資本市場靠攏的機會。2018年,青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公司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掛牌交易,正式成為了上市公司。掛牌至今,青島食品的股價幾乎一路上揚,從2018年4月份的最低每股4.21元,截至6月23日,青食收盤價已經上漲到27.5元,股價上漲超過553%。
在新三板的出色表現,也被認為是青島食品本次沖擊IPO的動力之一。
老牌企業,全新挑戰
當地有種說法,青島至少有四代人,是吃青食鈣奶餅干長大的。
1950年1月,剛剛解放的青島百廢待興,為繁榮市場,由青島市聯社滄口辦事處主任王北晨主持,招收近十名食品工人,在升平路46號成立了青島市聯社滄口食品部,在簡陋的棚廈和土瓦房里,使用搟面杖、切菜刀等簡單工具,開始生產糕點、糖果等食品。8年后,公司經青島手工業管理局批示更名為青島食品廠,從此變身為專業食品廠。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鈣奶餅干一直是“中流砥柱”。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由于國家暫時困難,嬰幼兒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病患兒增多,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青島食品根據嬰兒發育所需營養研究原料配方,推出“青食”牌鈣奶餅干,被列入計劃供應的嬰兒食品。
此后,“青食”牌鈣奶餅干憑借出色的品質,影響了當地幾代人的飲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青食鈣奶餅干已是青島響當當的品牌,在那個物資比較匱乏的年代,鈣奶餅干供應也不多,很多青島人為了能買到、甚至要托關系。
改革開放后,青食率先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擴大生產,為企業發展奠定了基礎。1992年,青島食品廠正式改制為青島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青島食品逐漸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一家大型生產企業。
作為山東食品行業中的“老字號”,2006年9月,青食牌餅干榮獲“中國名牌”稱號,2012年底,“青食”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不過,在發展到壯大的路上,青島食品卻一直沒能走得更遠。
雖然其營收及凈利潤依然保持穩定增長,但增速已出現滯緩跡象。財報顯示,2017年-2019年,青島食品營業收入分別為4.44億元、4.74億元、4.83億元,增速分別為5.42%、6.62%、1.96%,營收增長滯緩;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48億元、0.67億元、0.75億元。
此外,和大部分老品牌一樣,青島食品產品結構單一,經營業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餅干產品的銷售情況。過去四年,公司餅干產品貢獻的銷售收入占主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達79.87%、82.61%、83.16%及87.08%,貢獻的毛利占主業毛利均超過9成。
青島食品坦言,餅干行業市場競爭激烈,公司的經營業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餅干產品的銷售情況,如果未來該領域競爭加劇,或者該行業市場環境發生系統性不利變化,抑或消費者認可度或口味發生重大改變,均將對公司的生產經營和業績帶來不利影響。
“區域化”也是其一大軟肋。2017-2019年,青島食品在山東省內的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比例分別為80.02%、82.06%、82.29%,始終高位。而在山東省外的銷售額占比則分別為5.83%、6.03%、5.77%,多年來沒有太大變化;3年來,外銷到國外的占比分別為12.89%、10.43%、9.72%,呈現出了下滑態勢。
同時,在休閑零食企業越來越重視的線上銷售方面,青島食品的布局也十分緩慢,截至2020年,線上銷售僅為青島食品貢獻了2.8%的收入。
業內人士認為,餅干市場雖達千億元規模,但產品多、競爭激烈,已是紅海產業。銷售區域的集中和跨區域經營的短板,都迫使青島食品加快走出山東和突破餅干品類的步伐。但對于作為具有極強區域標志的休閑食品而言,要想突破區域銷售實現跨區域覆蓋,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這背后不僅有各區域消費者習慣、口味和市場文化的差異,更有休閑食品行業渠道的殘酷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處在上市關鍵期的青島食品,自去年9月以來已經被4個城市市場監管部門通報處罰,原因都是食品安全問題。其中,今年2月初,青島食品因制售千箱不合格餅干被重罰120萬元。監管部門通報顯示,被青島食品召回的“問題食品”僅不足一成。
不得不承認,雖然經歷70多年的發展,“老字號”青島食品在行業內依舊只能算是“小企業”,而同行企業億滋國際和達利食品近年來營收均在百億元規模。雖然資本之路頗為平順,但如何走出“自留地”,搭上國貨崛起這班車,青島食品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