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牌破產
7月19日消息,北京匯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新增破產重整信息,申請人為山東德源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經辦法院為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這也就意味著,曾經的名族品牌“匯源果汁”,正式踏上破產重整之路。
早在今年1月18日,匯源果汁在港交所停牌近3年后正式退市。
匯源集團面臨的不僅僅是經營上的困難,還深陷債務的泥潭,創始人也是匯源的實際掌控人朱新禮也被列為失信人員。
連年虧損之下,負債超過百億,匯源每年支付的利息就是凈利潤的數倍。
要知道,匯源果汁可是曾經創下行業銷售量第二,曾經占據國內果汁市場45%的占有率,被人們稱為“果汁大王”的民族品牌。
匯源在2007年赴港上市時,創下了當年港交所IPO的最大金額。
為何短短不到15年的時間,從高臺跌落直至破產重組,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教訓?
從高處跌落
匯源果汁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眾所周知,匯源的跌落是從可口可樂收購失敗開始的。
匯源果汁在香港上市,不僅創下當年港交所最大規模IPO,上市當天股價更是大漲66%。
朱新禮曾經親口對媒體說:“上市后匯源光賬面現金就有幾十億元,果汁毛利率更達到40%?!?/font>
但這一切的美好被一樁看似水到渠成的收購案所打破。
可口可樂在2008年9月3日宣布,計劃以每股12.2港元,總計179.2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匯源全部已發行股份。
按照當時的價格,如果匯源果汁“賣身”成功,朱新禮將進賬74億港元。
這在當時對可口可樂來說,也是在中國最大的一次收購案,雙方都非??春眠@次合作。
一方面是可口可樂想借機在中國擴大市場,另外一方面則是朱新禮的農業夢。
農民出身的企業家朱新禮,拿到這些錢并沒有退休的打算。他的計劃是投資中國的現代農業,幫助廣大農村、農民實行規?;洜I,科技化經營,品牌化經營。
同時,朱新禮認為還能借助可口可樂的平臺,把中國的新鮮水果和濃縮果汁輸送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去。
為了促成這次收購,朱新禮孤注一擲、毅然決然,拋棄了自己深耕多年積累下來的銷售渠道。
當時匯源果汁在全國21個銷售大區的21名省級經理基本離職,員工人數從2007年底的9722人減少到2008年底的4935人,銷售人員則從3926人減少到僅剩1160人。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確切說,是朱新禮完全沒有估計到人們對于“匯源果汁”這個品牌的感情認識。
用現在的話來說,匯源果汁在當時就是“爆款”,紅極一時。特別是2008年,匯源還是北京奧運會的贊助商。
正是這樣的火爆,很多人以匯源果汁是中國自己的品牌為自豪。
隨著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代表團的大獲全勝,那種民族自豪感也代入到了匯源果汁這樣的快消品上。
所以當人們得知民族品牌要賣給外資企業的時候,多少有些群情激憤,覺得不該賣。
當時《大河網》做了一個公開調查,結果79.11%的人表示反對。
如果僅僅是民族情緒高漲,其實并不能夠阻止可口可樂對匯源果汁的收購。
但歷史是各種偶然因素的巧合,2008年8月1日,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壟斷問題的《反壟斷法》正式施行。
可口可樂要收購匯源果汁,這在當時就是重大的輿情事件,自然也就引起了商務部的關注。
隨后,2009年3月,商務部依據《反壟斷法》叫停了這項收購案。
2010年3月18日商務部正式宣布,根據中國反壟斷法禁止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此次并購案也成為了《反壟斷法》實施以來首個未獲通過的案例。
并購失敗讓匯源果汁元氣大傷,朱新禮也為自己的孤注一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甚至可以說,匯源果汁從此陣腳大亂,一路下坡直至退市破產。
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教訓?
事情過去這么多年,我們今天回頭再看當時商務部給出禁止收購的三大理由,多少都會有些唏噓。
當時給出的第一理由是: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后,有可能通過搭售、捆綁銷售果汁飲料,設定其他排他性交易條件等手段,導致消費者被迫接受更高價格、更少種類的產品。
也就是他們認為,可口可樂會把在碳酸飲料行業的支配地位傳導到果汁行業,進而損害消費者利益。
擴大市場形成壟斷,然后提高價格傷害消費者利益,這是非常典型的教科書式推理了。但很遺憾,這個推理并不成立。
如果單說碳酸飲料市場份額的話,可口可樂可以說就是一家獨大,但實際上即便是這樣,同時在全球通脹的背景下,可口可樂本身的價格這些年也沒有漲多少。
只要交易是自由的,就不存在被迫接受的價格;只要準入是自由的,競爭就永遠存在,壟斷就難以形成。
而當時的人們只看到了國內市場這個方向上,“可口可樂會把在碳酸飲料行業的支配地位傳導到果汁行業,進而損害消費者利益”這一個方向,卻同時有意無意忽略了另外一個國際市場的方向上,匯源果汁可以借助可口可樂的渠道和影響力,打開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獲得更多的消費者。
如果當時收購成功,可口可樂和匯源果汁強強聯合,將在全球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增量市場,規模效應進一步擴大,和可口可樂的價格一樣,價格未必就一定會上升,并不會出現傳說中的傷害消費者利益的問題。
當時給出禁止收購的第二個理由是:由于既有品牌對市場進入的限制作用,潛在競爭難以消除“可樂收購匯源”后所形成的限制競爭效果。
也就是說,如果收購成功,其他人很難再插足這個市場。
要知道,有種競爭叫“另辟蹊徑”。微信市場一家獨大,別人很難插足,但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對手的策略未必就是再造一個微信,很有可能是抖音。
看上去好像別人很難插足的市場,其實迂回競爭的方法有很多。
可樂和果汁的合并,看上去好像是別人很難再進入這兩個市場,但誰也沒有規定說,競爭只能在這兩個產品上展開。
競爭是全方位的,只要準入是自由的,打敗一個方便面品牌的未必是其他品牌的方便面,很有可能是美團外賣。
當時的第三個理由是:如果收購成功,將會擠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給中國果汁飲料市場競爭格局造成不良影響。
很明顯,這個理由也站不住腳。法律應該保護的是權利,而不是利益。
生存空間從來都應該是企業自己用產品質量爭取來的,而不是其他企業“禮讓”出來的。
市場空間應該讓各家企業的產品說話,而不是由法律來決定。
另外這種擠壓生存空間的說法,明顯是一種存量思維,不是增量思維。
匯源果汁這個產品出現之前,市場上并沒有如此成功的果汁產品,是企業家朱新禮用產品創造了這樣一個新的市場。
新市場出現之后,包括競爭對手在內的很多企業都因此受益,而不是受損。
假如可口可樂和匯源果汁當年順利完成并購,除了前面我們說的會攜手開拓國際市場之外,我相信一定還會在新產品的研發上下功夫,而不僅僅是局限于當時既有的產品線。
也就是說,因為會有新的產品、新的市場,即便是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也不會因為他們的強強聯合而被擠壓。
恰恰相反,允許并購,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如果國際市場打開,中小企業將有更大的空間而不是更小。
以上三點在邏輯上都可以清晰地進行辯駁,只是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下,這樣的分析恐怕沒人聽的進去。
奧運之后,民族情緒高漲可以理解,但代入到對別人家自己的企業指手畫腳,實在是有些入戲太深。
朱新禮是淄博沂源人,沂源離我老家就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匯源果汁作為全國知名品牌,淄博人會時刻把它看作是淄博品牌嗎?山東人會時刻盯著這個山東品牌,不能被其他省份的人投資摻和嗎?
假如真有人吆喝說淄博品牌、山東品牌,估計換回來的多半是嘲諷。
但媒體說匯源果汁是民族品牌的時候,大家就紛紛表示民族品牌不能賣給外企,因為賣給外國人就不是民族品牌了。
而且當年朱新禮非常明確的表示,拿到錢會布局上游農業產業鏈,也就是水果的生產,但絕大多數人只看到了幾十億的數字,并不關心這個企業家準備拿這筆錢做什么。
縱使當年朱新禮高喊“品牌無國界”、“企業要當兒子養,也要當豬賣”,也都無濟于事。
民族感情一上來,啥都聽不進去。
今天匯源果汁破產在即,匯源品牌的影響力也早已沒有了當年的勁頭,怎么看這都不是一個曾經的民族品牌應有的結果。
很多人對朱新禮的性格、家族企業的管理上做分析,但我認為真正值得反思的,應該是當年的大環境,一個是法律環境,一個是輿論環境。
實際上,如果匯源果汁能夠借可口可樂之勢,打開國際市場,國際市場都知道這個出自中國、以及絕大多數原材料都產自中國的品牌,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外匯,還有國際市場對整個中國市場的重新認識。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民族品牌振興。
但很遺憾,這也許并不是他們想要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