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新消費,讓人有點后怕。
前兩年還在大談資本錢慌的,但現在看來資本的錢似乎已經多到花不出去了。
特別是咖啡行業,在各個資本機構的主推下,Manner、M stand的單店估值都超過了1個億。
前兩天,拿到融資的兒童室內網球培訓原創品牌「種子新星」,投后估值也就1個億。
有投資行業的朋友吐槽,感覺這個領域似乎都在擊鼓傳花,玩得都不是實際項目,拿一個概念就開始炒,天使輪找A輪拿收益,B輪找C輪拿收益。
誰管過項目好不好?只在考慮自己不是最后的接盤俠。
到底什么樣的消費品牌適合投資?什么樣的消費品牌最終能夠打敗對手、戰勝周期,成為一個十倍、百倍回報的經典品牌?
假如我是相信長期價值的消費品投資人,我會這樣投。
允許泡沫存在
但要辨別肥皂泡沫還是啤酒泡沫
這是嘉御基金合伙創始人兼董事長衛哲提出的概念。
一般而言,我們看好一家企業未來的底層邏輯是贏家通吃。
目前看來,只有三類互聯網公司屬于贏家通吃型。這就意味著,你如果不具備這三個條件之一,靠燒錢做大就不會為投資人帶來價值。
第一類,具備網絡效應。比如Facebook、微信。
第二類,規模帶來資本效益。我們在網上買東西是不具備網絡效應的,你可以去天貓,我可以去京東。
那為什么說淘寶、京東、亞馬遜這樣的公司也具備贏家通吃的特點呢?因為它們的全球、全國規模,可以帶來資本效益。
第三類,技術領先一步。特斯拉、云從科技等,不會因為使用人數多少實現規模協同,他們主要的優勢就是技術領先,門檻夠高。
但不是每家公司都能像這些巨頭一樣形成贏家通吃的格局,也就意味著今天很多公司估值還是有很多泡沫的。
這些泡沫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肥皂泡沫,二是啤酒泡沫。肥皂泡沫最可怕,過去的一輪O2O絕大多數都是肥皂泡沫,破了就什么都沒有留下。
什么樣的公司是肥皂泡沫公司呢?
首先是用戶價值提升基本不成立。商業模式九要素中,其余8個要素其實都在圍繞著“價值實現”轉動。
很多創業項目,其實是沒有提升用戶體驗,或是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個人認為,將一些傳統地攤小吃搬進高檔場景,從而收取高溢價的做法,其實從本質上就是低效的價值創造。
其次是,即使創造了價值,提升了用戶體驗,但反而拉低了效率。這種項目就枚不勝舉了,上門洗車、上門按摩以及之后的上門做菜?;谛袠I效率下降實現的用戶體驗提升,實不可取。
什么樣的泡沫是啤酒泡沫?
啤酒泡沫其實就是合理的估值溢價,就像我們喝啤酒時,如果沒有泡沫就不太好喝,如果全是泡沫就喝到了假啤酒。
當下,我們很多消費品創業其實是創造了價值的,比如低度酒、咖啡。
媒體報道,僅僅在2020年,天貓就多出了大約5000家低度酒新品牌。而2021年的前5個月,低度酒行業融資27起,總金額25.08億元。
據IT桔子公開信息顯示,僅2020年-2021年7月,一年半的時間,咖啡領域共有近50起融資發生。從投資金額來看,僅今年前7個月,資本融資金額已經超過63億,遠超2020年全年數額。
對于這些公司的估值,資本其實是在退出時多賺少賺的問題。只是,這個泡沫的程度需要控制。
當下,Manner、M stand的泡沫,已經遠大于當初的瑞幸咖啡了,90%都是泡泡也不出奇。
而作為知名投資人,衛哲的評判標準是,至少愿意接受一杯啤酒20%左右是泡沫,也就是估值暫時比它的實際估值高20%左右。
品牌標的選擇
要先理解消費品的渠道約束
一般而言,在消費品創業領域,品類其實就決定了是肥皂泡沫還是啤酒泡沫。它的判斷依據,一般是品類周期和品類的價格彈性。
周期越短、價格彈性越小的品類,成為肥皂泡沫的可能性越大。
而下一步,我們需要考驗的是投資標的上下游產業鏈的布局情況:供應鏈-品牌-渠道。
當下,很多項目在品牌銷售方面表現得很給力,爆款成為了一個品牌立足于投資談判桌的最低門檻。但最終的結果很慘淡:
過去十年,消費行業這樣玩的,且叫得出名的企業中,已經有超過14000家關停了。僅2020年,這樣的公司就倒了近1000家。
這是爆款的狂歡,但不是品牌的勝利。一步一步理清楚,把供應鏈-品牌-渠道作用于品牌的影響力看透才是關鍵。
首先,消費品就始終受制于渠道。
以往,假設人們在夫妻店買一瓶洗手液,它的價格是13元。
它的價格組成其實是至少7次的搬運,以及3元左右的租金、人力和各環節的利益分成。追溯到洗手液制造,它的成本不過3元。
在渠道具象化的非互聯網時代,一瓶雜牌洗手液需要10元左右的渠道成本。不然,它就無法達到消費者手中。
現在,你可以在淘寶上買到這樣一瓶洗手液,假設價格是7.9元,他的價格組成則是由3元成本+4元物流+0.9元平臺抽成組成。如果是8元就好,這樣工廠就能賺0.1元。
你看,其實打包的4.9元渠道成本依舊存在。盡管是成本降低了,在社會生產勞動率普遍提升的情況下,基本都是終端消費者少花錢,消費品創業者依舊不賺錢。
在渠道抽象化的現在,流量即渠道。
不管是抖音帶貨化妝品、快手帶貨牛肉干,這一片渠道搶占是有必要的。并且,在當下階段,他很可能就是你個別勞動生產率高于全社會的關鍵。
渠道作用因此大于品牌。此外,渠道品牌的影響力,也逐漸大于產品品牌。
以往要是某個城市有新的商場開張,一般為事先請優衣庫、ZARA等品牌入駐?;旧先腭v費用都是全免,還有排他政策。
但前幾年,星巴克在商場的排他政策,就被瑞幸咖啡捅了出來。
但這種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了。優秀的消費品品牌可能與商場進行一系列合作,但以往那種待遇越來越少了。
還記得PRADA無法續租的那個案例嗎?
疫情期間,中國香港銅鑼灣羅素街“Plaza 2000”的所有者Early Light透露,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該商鋪的租約于2020年6月到期,屆時Prada將撤離不再續租。
Early Light表示,Prada月租金達900萬港幣。撤店之后,該店鋪月租金將削減44%至500萬港幣,如果有必要,可能將店鋪分割為若干小面積店面出租。
更多的案例是什么?渠道自有品牌崛起。
沃爾瑪、永輝等渠道品牌,開始推出自有品牌了。他們用自己的渠道影響力背書產品質量,其他消費品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占比,將會大幅下滑。
線上渠道也是一樣。之前我曾以那瓶7.9元的洗手液,舉例講了下拼多多的全產業鏈戰略布局:
未來,對于那瓶7.9元的洗手液,拼多多可能分別只在幾個城市里找一家工廠。當目標用戶在拼多多App上“逛”時,系統算法將推薦這條商品流給他。
訂單生成時,平臺將根據收貨地址把訂單分配給最近的城市工廠。
這樣一來,幾家工廠承接了全國千百家工廠的產量,其將通過規?;可a降低成本;而在物流效益最高的樞紐處,商品需要的物流成本也將更低。到時候,這瓶洗衣液不僅提升了全生產要素效率,還會更加便宜。
可憐的是,原來大量的商家和其他洗手液品牌會被無情地擠出。
預測正在變為現實。拼多多與兆馳股份合作首款訂制電視出爐,65吋4K電視首發只需1999元。
后來,拼多多與1500多家這樣的企業參與定制研發,推出4000多款定制化產品,總訂單數達到4.6億筆,日均定制化產品訂單量超過200萬單。
當然,在談到消費品品牌時,大家會想到可口可樂。
在強調這個品牌的影響力時,大家都會說:假如可口可樂的全部工廠一夜之間燒光,第二天它依然會依靠這個商標重振旗鼓,銀行愿意為它貸款、渠道愿意幫他鋪貨。
你不覺得這是一個騙局嗎?
首先,而今這個信息碎片化的互聯網世界里,再塑造一個想可口可樂一樣的品牌,幾乎做不到了。其次,可口可樂能在第二天重振旗鼓,靠的不只是品牌,還有產品配方。
在品牌養成之前,中國消費品創業者還要往產品上看。品牌環節更上游的優質供應鏈,才能讓你的生意穩定發展。
別被現狀迷惑
消費品核心壁壘還是上游供應鏈
上游供應鏈的建設,不過兩種:
1.與上游成熟的產業鏈條合作,比如小米、三只松鼠等。
2.自己往上游延伸,比如江小白、喜茶等。
如何判定一家公司該不該自己搞全產業鏈?
當產業鏈不成熟時,也就是各個鏈條環節界面不清晰時,由一家公司來整合這些鏈條,效率會很高。
用一個比較經典的案例:當年福特搞全產業鏈,上游運來鐵礦石,下游就能賣出汽車。但福特費力搞全產業鏈,是因為它那時找不到合適的協作單位。
別人看不懂他的玩法,做下來成本也很高。
一般而言,當產業成熟時,企業就應該只抓核心,把相關利潤小的配套外包出去。這樣的分工協作才能實現高效,典型的例子是三只松鼠。
但對于上游生產的模式設計,有經濟學家也認為,凡是技術依賴度較低的行業,大可以將生產加工等成本向外轉移。
所以,雖然小米公司把上下游整合的模式搞得爐火純青,但他所在的手機行業對技術的依賴性較高,其實并不適合外包而是需要自己搞。
我可以正當旗鼓地安利一家搞上游供應鏈的消費品牌,是白酒領域的江小白。這家公司雖然看上去在玩互聯網思維,但他有自己的釀造基地,并且自己成立農業公司種高粱。
在今天的新零售發展下,渠道的話語權未來也許會更強,品牌大概率會老化。更何況,品牌生意的本質上,不過是企業向用戶收了品牌稅,無非就是品牌稅多少的問題。
但未來,在整個消費品領域將成為珍稀資產的,是上游優質供應鏈。不管電商平臺、社群電商、內容電商等怎么發展,優質供應鏈一定始終是底層核心競爭力之一。
比如有一天,天貓、拼多多、沃爾瑪、無印良品這些渠道品牌推出一個自有白酒品牌,它的品牌、文化可能都沒有那么重要。一切都被渠道影響力背書,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那么,消費品創業者應該爭取到的是什么?
養好自己的供應鏈,讓這個渠道自有白酒品牌的產品,是自己釀造基地產的,就連高粱都是自家地里種的。這是產業的基礎,它能讓你的生意持續穩定的賺錢。
這個基礎打牢靠了,產品獲得渠道認可了,品牌打造也就順其自然。很可能,就算你品牌沒有那么張揚,那一份品牌稅收得少,其實競爭力也依舊存在的。我認為,現階段的毛利率,可以在組織管理、供應鏈配置等方面去挖。
盡管消費者需求是從物質到精神。但上升到精神層面(品牌認同層面)的前提,是物質層面的地基已經打好了。
不被盲目地被品牌營銷和大眾行為所影響,而是有自主判定產品品質,實施理性的消費決策,才是所謂的消費升級。
那么,
消費品創業必須品牌后置?
我認為,品牌不能做前鋒,而是在日常的場景接觸中潛移默化地搶占用戶心智高地。
強調:不是滲透心智,而是搶占心智高地。
目前消費品觸達用戶的路徑趨勢,其實是渠道品牌建立信用體系的過程。
以當前流行的KOL帶貨為例:
首先,他們將優質內容社交分享。
一個比較老的案例:黎貝卡。在內容分享時,她主要告訴用戶如何內外檢修、過一種實用又有格調的體面生活。
其次就是信任代理。
黎貝卡通常會用自己親身經歷來告訴用戶什么可以買、應該怎么買,用戶非常信任黎貝卡推薦的東西。
為了更好地管理用戶的信任,一方面,黎貝卡接推廣產品信息的時候非常謹慎。所有待推廣的產品她都會自己使用,覺得真心好才會推薦給用戶。
所以,在消費品與你的渠道接觸時,這種2B的交流中其實不太需要品牌,而是產品。
未來渠道不可能會稀釋自我品牌,來為一款并不好的產品背書。
當所有渠道品牌都在維持這樣一個“信用體系”時,好的產品就有更多的機會觸達消費者。
同時,當這個產品在消費者身上體驗之后,真的如渠道品牌所言,那么產品品牌應該會與渠道品牌一起,被消費者所關注,三方共贏。
那么,消費品品牌總要這么一直受制于渠道品牌嗎?是的,一直如此。
要么,你就像往上游搞供應鏈一樣,往下游自己搞渠道或者整合渠道。去開一家便利店?開一家超市?要一個淘寶網店?亦或是做一個抖音網紅?
都可以。只要你愿意,你能干,你甚至可以做一個淘寶和抖音。
只是這樣實現的經濟效益會比現狀更好嗎?這已經不是一個消費品創業者所思考的。
畢竟,這種動作一般會在提升價值時,犧牲掉整體的經營效率——又一種肥皂泡沫。
個人看法班門弄斧,僅供交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