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本寵兒到資本棄兒,瑞幸咖啡(LKNCY.US)只用了兩年時間。財務暴雷后,曾經的現象級神話淪為一地雞毛,令人錯愕。但經過一年多的低調后,瑞幸現在到底如何了?
在下結論之前,我們還是要尊重常識。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和財報中透露的信息,幫助我們去判斷。
近日,瑞幸咖啡發布了未經審計的2021年上半年財報,營收大幅增長,虧損幅度明顯收窄。這表明,瑞幸咖啡可能已經找到了重建的方法。其股價從“造假事件”的最低每股0.95美元,一度上漲至17.79美元。
由此,我們不得不再多問一個問題:投資者對瑞幸咖啡的態度,為何會發生這如此大的轉變?
離開懸崖邊
17個月走完從成立到上市的過程,沒人能阻止瑞幸咖啡(以下簡稱瑞幸)的高速擴張,至少在2020年4月前是這樣。
據36氪報道,2020年1月,瑞幸咖啡開了一場盛大的發布會。它在會上宣布要進軍無人零售,全年鋪設7萬臺咖啡機。同時計劃2021年開到1萬家店,而當時瑞幸只有6000多家門店。星巴克門店數量更少,截至2020年只有4292家。
然而,在去年4月自爆財務造假后,瑞幸的擴張速度就明顯變慢了。
在2021年上半年,瑞幸的總收入為31.8億(人民幣),超過了2019年全年30.3億的收入規模,同比增長了106%。凈虧損規模,從2020年同期的15.5億,下降到2.1億。
這其實是延續了2020年的發展趨勢。2020年,瑞幸凈虧損的增速,從2019年的95%收窄至77.2%。兩個時間段的增長動力,也是相同的,主要是費用結構優化和新增用戶的推動。
首先,自瑞幸成立起,銷售和營銷費用一直是運營成本中的最大支出。但從2020年開始,銷售和營銷費用的規模和增速都有所下滑。
其次,瑞幸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包括現煮咖啡和非咖啡飲料(如奶茶)在內的現制飲品業務,以及其他產品。前者的穩定增長為整體增長提供了主要動力。
2021年上半年,來自現制飲品業務的收入為24.2億,同比增長了94%,占2021年上半年總凈收入的76.1%。其他產品的營收規模增加5000萬至1.8億,同比增長了38.4%。
這同樣延續了2020年的趨勢。彼時,來自現制飲品業務的收入為32.2億,同比增長了33.05%,與整體收入33.3%的增速相差無幾。
如果說,瑞幸此前的發展重點在于高速擴張,如今則是健康增長?,F在我們可以回答第一個問題了:瑞幸已經有能力做好咖啡這門生意了。
重塑團隊靈魂
“造假事件”后,瑞幸團隊內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離心力。部分員工在得知造假消息后,一度喪失了對公司的信心。供應商也是如此,他們不愿面對瑞幸身上“騙子”、“割美國人韭菜”的標簽,也不知道瑞幸還能否活下去。
因此,瑞幸恢復正常的第一步,應是重新梳理管理團隊。
停牌一個月后,瑞幸董事會特別委員會終止了CEO錢治亞和業績造假的COO劉劍的職務,暫停了另外六名參與或了解財務造假的員工的工作,或要求其休假。
同時任命公司董事、高級副總裁郭謹一擔任代理首席執行官(后任瑞幸董事長兼CEO),并任命曹文寶和吳剛為董事會董事。在董事會成員變更后,邵孝恒、劉二海和郭謹一組成了董事會薪酬委員會,由邵孝恒擔任主席。
新管理團隊就位后,從人力方面著手,通過優化晉升渠道、持續實行咖啡業內為數不多的股權激勵等策略,提振了公司上下的士氣,穩住了核心團隊。
回顧瑞幸的發展過程,它的成功與營銷、產品以及運營上的突破性打法密切相關。而這三方面分別對應三個核心人物:首席增長官楊飛、高級副總裁周偉明、高級副總裁曹文寶。目前,這三個人依然是瑞幸管理團隊的成員。
同時,瑞幸的現任管理團隊不得不多線作戰。一邊是恢復瑞幸的經營秩序,另一邊還要讓投資者重拾對瑞幸的信心。
今年3月,瑞幸與大部分現有票據持有人,簽訂重組支持協議以重組債務并優化資本結構;4月,與大鉦資本和愉悅資本達成了總額為2.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協議。在特定條件下,大鉦資本和愉悅資本可按比例再追加1.5億美元投資。
團隊重塑、運營狀況向好后,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瑞幸。目前,瑞幸的股價為15美元,相較“造假事件”后的最低點,已經上漲了近16倍。
瑞幸的2.0時代
瑞幸的價值修復之路并不平坦。除要恢復團隊士氣外,管理團隊還要解決瑞幸商業模式存在的弊端。
另一個細節是門店的變化。截至2021年7月,瑞幸的自營門店數量為4030家,比2019年同期少了477家。
聯系到廣告投放和補貼力度減少,瑞幸的新策略似乎只有“刀法”。其實,精準的“刀法”只是表面現象。
當門店發生變化(總數減少、聯營門店數量變多)與營銷費用降低、收入增長、虧損收窄同時發生時。說明瑞幸要做的絕不是“砍一刀”而已,它的目標是跑通備受質疑的商業模式。
一直以來,靠燒錢來換增長的商業模式,是外界質疑瑞幸的關鍵所在。爆出財務造假事件后,質疑更甚以往。其中兩個關鍵點則是大手筆的營銷和高速的門店擴張。
在陸正耀時代,瑞幸通過高額的補貼實現快速拉新,然后通過持續補貼力度,完成留存。其本質是以補貼為燃料的用戶拉新發動機。
事件發生后,新的管理層顯然不想再背負這些質疑。因此,對這種粗放式的運營策略做了優化調整。結合上文提到的種種變化,瑞幸的新一代管理團隊制定了門店+產品+用戶構建的新策略。
門店方面的變化,主要是一增一減,即自營門店數量減少,聯營門店數量增多。與此同時,瑞幸的門店租金相關成本已經趨于穩定。這說明,瑞幸對門店做出調整的動機,并不是為了節約成本,而是為了高效運營,做出必要的取舍。
產品方面,瑞幸以研發體系和供應鏈為基礎,構建了可以快速迭代,快速試錯的產品研發體系。負責產品體系和供應鏈管理的,現任瑞幸咖啡高級副總裁周偉明。運用超過20年在餐飲及食品制造行業的經驗,為瑞幸制定了產品研發體系,提出了三個關鍵詞:高效、貼近中國消費者需求、差異化競爭。
即便是在動蕩的2020年,瑞幸也沒有減緩新品的研發速度,全年共推出了77款全新現制飲品,平均每研發22款產品,最終只有一款產品走向大眾。照此計算,平均每兩天瑞幸就有9款新品被研發出來。
“生椰拿鐵”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在瑞幸推出椰奶之前,市場上的椰汁飲品,配料中需要加水。這就需要采用高溫處理,而椰子自身的香氣和營養物質會因此而受損。
在“生椰拿鐵”上,瑞幸采用了冷壓榨工藝和巴氏工藝,將椰子固體胚乳(椰肉)和液體胚乳(椰子水)活性融合提取,口感更接近天然狀態,可直接飲用或搭配咖啡、茶、水果等搭配。
以“生椰拿鐵”為代表的爆款產品也沒有辜負瑞幸。爆款的熱銷,成功地帶動了瑞幸其他收入的增長。2020年,瑞幸自營店和無人咖啡機每月平均銷售商品總量約為2620萬件,較2019年提高8%。在2020年Q4,銷量更是達到3160萬件的新高。
不得不提的還有另外兩個小細節?,F在,瑞幸研發產品以奶咖類為主,奶咖類產品更容易滿足中國消費者的口感(通過香味和奶醇感,中和咖啡苦感),客單價也更高。而此前,則以傳統咖啡類產品為主。
目前,瑞幸新品研發采用了賽馬機制。新產品從規劃到上市,幾個研發小組同時提案,經過多輪產品測試,最終確定高分產品上市,這種機制激發了產品研發團隊內部的創意和活力,也給了90后、00后年輕員工更多機會,他們對年輕消費者的需求更加了解。
用戶方面,瑞幸的拉新打法,從高補貼擴張式營銷轉變為私域(包括社群、App、小程序)精細化運營。營銷的關鍵詞,從拉新變為拉新+留存+提頻。
在首席增長官(CGO)楊飛的帶領下,瑞幸自2020年初開始構建私域流,找性價比更高的流量。
據媒體報道,用戶在轉變為私域用戶及進入社群后,月消費頻次提升了30%,周復購人數提升了28%,瑞幸的月活提升了10%左右。私域+社群已經成為繼App、小程序后的第三大訂單來源渠道。
管理層帶領瑞幸做出的這些改變,是對瑞幸長遠發展的重視。一個細節是,瑞幸管理層出于現金流和盈利能力的考慮,現在對門店提出了“當月盈利”的要求。為了現金流,瑞幸門店在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整體完成了一輪信息化升級。
從2020年報和2021年半年報中,呈現的連續向好趨勢來看。新管理層制定的新策略,已經讓瑞幸走上了符合商業發展規律的軌道,進入了2.0時代。
至此,第二個問題也有了答案:專注發展核心咖啡業務,注重精細化運營的新策略,令瑞幸獲益匪淺。
總的來看,“造假事件”后,瑞幸在多方面進行了必要的“補課”,如今成績已經有了起色。但是,面對“造假事件”的余波,以及尚未盈利且咖啡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事實,瑞幸的價值修復之旅,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