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正在用7毛錢殺死玉米

ONE文藝生活
2022.09.30
不要讓資本的游戲,驅逐那最后的莊稼地。

來源:ONE文藝生活(ID:one_hanhan)


大家好,我是牛小玲。
 
上周我正坐辦公室摸魚,啃小賣部買的香噴噴粘苞米呢。
 
突然看到網上因為“玉米”到底應該賣幾塊錢的事兒吵起來了。
 
我尋思這我老家炕頭上的話題,咋還能讓大主播們吵來吵去呢?
 
于是嘴角還掛著粘苞米呢,就著急忙慌開始吃瓜。
 
這一吃呀,發現幾方各執己見,活脫脫演了一出“玉米羅生門”。
 
那今天咱就好好捋一捋,這玉米賣幾塊錢才合理?
 
01

辛、董玉米事件紛爭始末

 
先來說玉米之戰的發起者——快手頭部大主播辛巴,辛老師。
 
辛老師可以說是直播界的希特勒,前有怒罵劉耕宏,今有狂懟董宇輝。
 
靠著數場罵戰成功出圈,讓辛巴這個名號廣傳萬家。
 
 
再來說事情的起因,辛老師又來咬人了,直播時先是劍指東方甄選,再是唾罵董宇輝。
 
說董宇輝所在的東方甄選,玉米賣六塊一根太貴。
 
指責董宇輝作為農民的兒子太喪良心,滿口“谷賤傷農”其實自己賺得盆滿缽滿,是拿著農民的聲譽消費。
 
還說自己作為農民的兒子,所賣的玉米是和東北黑土地的農戶們一起種出來的,售價才七毛一穗。
 

其情緒之激動、言辭之激烈、表情之到位。
 
也讓他的粉絲們開始沖到別人直播間開懟。
 
第一波被懟的必然是東方甄選的董宇輝,董宇輝面對滿屏的質疑,回應說:
 
幾毛一穗的玉米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養牲口的;
 
東方甄選的玉米是從東北來的,東北產地的玉米是好玉米,它成本高、品種好,從地里收上來就2塊一穗了;
 
而且還要有中間廠商去包裝、運輸、去跨境、做售后,這些都需要成本。如果沒有中間商很多農戶沒有銷路,玉米就都爛地里了,這都是玉米成本高的原因。
 

但董宇輝的回應卻沒有讓辛巴的粉絲和一些消費者滿意,誰先引起罵戰誰就是流量之王,這本就是互聯網的隱形邏輯。
 
所有辛巴的粉絲對董宇輝的溫和回應置之不理,又沖到賣玉米的普通農戶直播間口吐芬芳,狂刷“七毛一穗才算合理”。
 
這導致普通農戶們不僅直播間銷量下滑,還受到網暴。
 
農民大哥大姐可咽不下這口氣,本來秋收時節在直播間賣得好好的,卻因為資本的博弈,導致自己受委屈,于是紛紛開始回擊。
 
一位農戶大姐說:
 
黑龍江五常本地,承包費一畝地1500塊。
 
并且種粘苞米還有時間要求,收下來到家不能超過四個小時,所以必須是交通好、地塊兒大、能上的了大型收割機的地,這種地1800到2000塊錢一畝的承包費。
 
一畝地4000株,這樣算下來一穗玉米合到五毛錢了。
 
除此之外,農機要加油、要維護,要有人工費,還有春天的種子化肥錢,這樣玉米成本就是1塊5到1塊7了。后面還有打包、運輸、發貨的鏈條,成本七毛錢根本下不來。
 
大姐的回應鏗鏘有力、有理有據,捋順了玉米從產地到收成后運輸的全部邏輯,說拋開品質談價格就是耍流氓。
 

另一位農戶大哥也因為銷量下滑開始陰陽怪氣,點名感謝辛巴不愧是農民的兒子,成功把黑龍江五常的玉米價格打下來了,要感謝他八輩祖宗,現在玉米賣不動了,只能留著自己吃了。
 

 
可由于農戶直播間的流量遠沒有辛巴的高,董宇輝的溫和回應也沒法全網發酵。
 
所以七毛一穗成了很多人對玉米價格的認知,導致現在玉米價格不低就根本沒法賣。
 
就這樣,原本的玉米價格戰是辛巴和東方甄選兩大頭部主播的資本博弈,結果發展到現在變成了對整個玉米行業的圍剿。
 
這次玉米之戰無論誰對誰錯,無論是誰在真助農,誰是假好心,都讓東北玉米的口碑受到影響。
 
當罵戰風波過去,辛巴和東方甄選還有其他選品可以售賣。
 
可只有玉米行業背后的農戶們,受傷世界達成了。
 
02

消失的農民

 
經此一事,我們回頭再看直播間里“谷賤傷農,谷貴傷民”這話。
 
和電影《我不是藥神》的內核是一樣的,藥賣的太貴,病人買不起;藥賣的太便宜,制藥公司又覆蓋不了成本。
 
所以要想既不傷民也不傷農,重要的是取其平衡。
 
其實在回應辛巴的視頻里,農戶大姐說了一句話我挺感慨的。
 
“如果糧食太便宜了,誰還種地呢?”
 
 
這幾年種地的人的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考出山村不回來了,有點體力的中年人也都進城務工。
 
我在北京租房子住,每次上門保潔的阿姨都是來自東北、山西、河南等地區。
 
有次和一個東北老鄉阿姨聊天,她56歲了,我問她為啥離開家鄉到北京務工,她說因為這干保潔的薪資遠高于種地,趁著還能干活多給孩子攢點錢。
 
阿姨還說,她們這些流入大城市的農民,中老年女性基本會選擇當保姆、月嫂;
 
中年男性通常是去工地或者送外賣,農民們看著有掙錢的機會就想出去搏一搏。
 
我查了查數據,的確如阿姨所說。
 
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發布的《2021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
 
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比上年增加691萬人,增長2.4%。其中,外出農民工17172萬人,比上年增加213萬人,增長1.3%。
 
一個事實擺在我們面前,選擇留在村莊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了。
 
不僅如此,農民變少的背后,是連村莊也在消失。
 
我的同事姜姜,老家在貴州安順。
 
她和我說,有次和父母去農村玩,發現很多農村已經改成了旅游景點,她爸爸當時挺感慨的,甚至有一絲落寞。
 
似乎在商業化的旅游風景區背后,在耕地變成小橋流水、網紅拍照打卡地的同時。
 
那些曾經扎根在我們血液里的,人與土地的連接也在逐漸隱去。
 
但其實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土地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似乎都有特殊的意義。
 
在第五代導演的電影中,無論是張藝謀的《紅高粱》。
 
 
陳凱歌的《黃土地》。
 
 
還是吳天明的《老井》《百鳥朝鳳》,都是在講述扎根于土地上的故事。
 
 
導演吳天明也曾說過:“我喜歡農村的溝溝梁梁、窯洞、麥垛、石碾,我的作品也像是一個滿身黃土的鄉下漢子,風塵仆仆地走進了藝術殿堂?!?/section>
 
的確,土地在過去給予了我們太多。
 
從飽腹之欲,到發展經濟;從綠水青山,到影視文藝。
 
但到了今天,農民流動了,村莊變空了,土地的顏色也在變淡。
 
時代的洪流,讓農民和村莊都被裹挾其中。
 
有人乘風破浪,改變了扎根于土地的軌跡;有人堅守土地,與莊稼和村莊死生相依。
 
在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最后一個村莊》中,記錄了一個小村莊從80年代至今的變遷。
 
村子里的二十多戶人家,或因搬遷,或因事故,或因病亡,都以不同的方式消失在了大地上。
 
這不僅是物理意義的消失,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在精神層面與土地連接的消退。
 
短視頻前段時間總在玩一個梗,說“黃桃罐頭會保佑每個離開東北的孩子”。
 
但我們都知道,黃桃罐頭只是對故鄉的隱喻,真正能給我們力量的,是因為我們的根還在一片片土地上。
 
寫到這兒,我并不想去以悲痛的口吻去描繪村莊的消失、農民的減少,這已經是時代不可逆轉的結果。
 
但總要做點什么吧。
 
其實這幾年短視頻平臺上的助農計劃也好、農民直播也罷,都越來越多了。
 
我一邊很欣慰,農民大哥大姐跟上時代步伐懂得直播賣貨了。
 
一邊也很擔憂,其他農產品今后會不會也像今日的玉米之戰一樣,被資本之爭玩弄于股掌之中。
 
這個時代,每個人的聲音大小注定是不一樣的。
 
像辛巴這樣的大主播,有流量、有口才、有智慧,動動嘴皮子就可以影響一個行業的口碑和銷量。
 
這是他個人的幸福,也是千萬農戶的不幸。
 
而對于游走于直播間的我們,能做的是——
 
不要讓資本的游戲,驅逐那最后的莊稼地。
 
我們對于時代的思索,對土地的敬畏,意義也正在于此。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ONE文藝生活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_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_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_ww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