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之死:千億代價的社區電商創業“教訓”

AI藍媒匯
2022.10.10
16.52億元應付賬款,這僅僅是每日優鮮債務情況的冰山一角。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每日優鮮目前負債超過20億元。


文:江樓月

來源:AI藍媒匯(ID:lanmeih001)


如同眾多的供應商一樣,顧望春遲遲未能拿回自己的貨款,634萬元。


這筆貨款已讓她的公司舉步維艱。她能做的,也只有等待……


2017年,在上海銷售海鮮的顧望春,經熟人介紹成為了每日優鮮的供應商。


最初,顧望春看到的是滿滿的希望。她的公司給每日優鮮供應全品類海鮮,后期由于自身業務調整,只給每日優鮮供貝殼類活鮮,每月銷售額穩定在70-100萬元。


今年上海疫情期間,保供物資需求激增,顧望春仍堅持為每日優鮮供貨,銷量是平常的3-4倍。當時她認為:只要貨賣得掉,款當然就能收回來。


貨是絕對暢銷的,從4月21日到6月17日,顧望春給上海每日優鮮供應了價值634萬元的商品,搶購一空。


但貨款遲遲沒有給付。


從5月起,顧望春向每日優鮮的采購催款,對方給出的回復是:2021年內部財務數據有問題,需要盤點確認后,再向供應商付款。


到6月再問,與顧望春對接的采購經理已經離職。


“疫情時我們也是保供單位,完全可以自己找團長來賣貨”,顧望春說,因為跟每日優鮮合作多年,帶著信任,當時主要就給每日優鮮供貨,但沒想到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不僅是顧望春,絕大部分的供應商、近900名每日優鮮總部員工幾乎都沒有預料到,每日優鮮會如此突然地關停營收占比95%的核心業務,且性質極為惡劣。


甚至于,每日優鮮關停極速達業務前一天,7月27日,依然有供應商在往大倉送貨。


無數被欠款、欠薪的供應商和員工都在問:“(每日優鮮)拿過騰訊和地方國資委的投資,還是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為何會如此不體面的退場?”


曾經,每日優鮮首創前置倉模式、被多方資本“追捧”,可謂冉冉新星;現在,核心業務崩塌后的每日優鮮,只留下一地雞毛,還有四處求告的員工、供應商等。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實際上,從高光到低谷,其實隱患早已“埋伏”在每日優鮮的發展道路上。


01

崩塌


2016年,每日優鮮剛剛拓展華東市場時,國內某知名鴨副品牌就加入了供應商隊列。


“我們算是最早一批的供應商,一路伴隨每日優鮮成長”,合作長達六年,該品牌的相關業務負責人江遇夏曾經十分信任每日優鮮。只不過,這份信任最終變成了超過500萬元的欠款。


江遇夏告訴《AI藍媒匯》,去年12月起,每日優鮮就無故拉長賬期、延付貨款,直到今年3月停供時,每日優鮮已經拖欠了逾527萬元的貨款。


期間,每日優鮮聯合創始人曾斌還和江遇夏的團隊組織過一次線上會議,曾斌在會上直接表示:欠款現在無法支付,但懇請你們繼續供貨;如果你們停供,就請走法律程序追款吧。


“(曾斌)用最平靜的語氣說出最無情的話”,江遇夏一臉無奈。


遭遇類似的供應商不在少數,一位被拖欠500余萬元的糧油供應商,因為從今年1月起就被拖欠貨款,原計劃在上海疫情前就停供,但每日優鮮的采購表示:不供貨就不付之前的欠款。


“不供貨就不結歷史欠款”,大量供應商都被每日優鮮如此“要求”,而為了追回應得的貨款,很多供應商只能繼續“墊資”供貨。


但這種不情不愿的“合作”,讓他們在供應量上顯得更謹慎、更“小氣”。


為每日優鮮供應速食面點的莫成秋表示,每日優鮮從去年7月就開始延付貨款,期間他們邊供貨邊催款,比例是1:5,即供應10萬的貨,要追回50萬的貨款。


不過,莫成秋逐漸發現,能追回的貨款越來越少、賬期仍舊被不斷無故延長,公司最終選擇在今年5月停供,同時起訴每日優鮮,要追回仍未支付的206萬元貨款。


企查查顯示,今年2月至今,每日優鮮的供應商采購結算主體之一“常熟每日優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發生了22起買賣合同糾紛案,原告不乏清美、光明、桃李食品等知名品牌。


伴隨合同糾紛案的激增,供應商停供導致的平臺斷供危機開始顯現,大廈將傾。


期間,京東還向每日優鮮支援了1500萬元的商品,以解后者的燃眉之急。


但1500萬元的商品支援,終究是杯水車薪。


今年5-6月,已經停供的部分供應商和每日優鮮商談分期付款,“最開始談的是分10期付款,第一期6月17日付,但到約定時間我們沒收到款;協議又變成只付50%,分三期付,三個月為一期?!蹦汕镎f。


莫成秋認為,分期協議只是每日優鮮延付貨款的“障眼法”,“給你點希望,但永遠不會全部到位?!?/p>


最終,7月28日,每日優鮮“神速”宣布關停極速達業務,其付款對接人直接告訴莫成秋:公司已經無法正常經營,老板您準備起訴吧!


多次延長付款賬期、“不供貨就不付款”的脅迫性話術、屢次三番變卦的分期協議,每日優鮮核心業務的崩解已是必然,各種“非規律”的神操作不斷。


江遇夏回憶說,2019年,每日優鮮就曾延付貨款,但基于對平臺的信任和感情,公司還是繼續向每日優鮮供貨,而延付的貨款最終也全部給付。


但7月28日,在得知每日優鮮“就地解散”核心業務后,“我和團隊同事都氣懵了?!苯鱿恼f。


(受訪者供圖)


結果,約900名員工在同一天被清退,累計數十億元的供應商欠款無人給付,CEO徐正遲遲沒有公開露面……


一家在美上市的公眾企業,竟以如此“惡劣”的方式,不顧擠兌風險、沒有妥善安置員工,便將核心業務閃電般草草收場。


據每日優鮮2021年三季報,截至去年9月30日,每日優鮮的應付賬款已達16.52億元,其中包括供應商貨款、外包配送公司運費、營銷服務提供商的服務費。


16.52億元應付賬款,這僅僅是每日優鮮債務情況的冰山一角。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每日優鮮目前負債超過20億元。


由于每日優鮮的欠款壞賬,許多供應商資金鏈隨即進入危機,他們欲哭無淚。


即便有著不錯的底子,顧望春所在的企業依然出了現金流問題。而顧的疑惑可能永遠都無法消除:面對今日法制如此健全的時代,為何一家合作了近五年的上市公司,退出市場時可以如此“不負責任”?


憤怒、懊悔和求告無門之外,或許從業者都會產生一個同樣的問題:每日優鮮何以至此?


02

模式拷問


2015年,每日優鮮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前置倉,通過“分選中心+社區微倉”的冷鏈物流模式,主打即時到家。


因風得勢。


那一年,今日資本的徐新提出“得生鮮者得天下”,而首創前置倉模式的每日優鮮,在2015年-2017年連續獲得六輪融資,平均每半年就能融到一筆錢,平臺也從2017年起開始大擴張,一個資本加持的商業“超新星”正冉冉升起。


但高光之下,業界對前置倉模式的質疑聲也從未停歇。


2019年,盒馬總裁侯毅就直言“前置倉是偽命題”。到去年年底,侯毅再次抨擊前置倉模式不合理,“除非大規模的物流收費,把物流成本收回來,有可能會實現盈利;但就今天的格局來說,沒有實現盈利的玩家?!?/p>


 “半小時送菜上門”的前置倉模式,解決了生鮮到家“最后三公里”的配送問題,大幅提升了用戶的購物便利性,但平臺為此付出的,是居高不下的履約成本。


2021年三季度,每日優鮮完成履約的訂單是2870萬個,每送一單的履約費用是22.3元,占平均客單價(88.4元)的約1/4。


每送一單,近三成的費用都出在配送上,還有規?;瘮U張后激增的供應鏈物流及運營成本,以及工資、租金等固定成本,前置倉模式確實在邏輯上難見盈利。


流量與規模永遠是互聯網的利器。


也許是先得流量與規模,再探討模式的邏輯,2018年到2021年前三季度,每日優鮮累計虧損近百億元;截至2021年三季度,每日優鮮還有32億元的流動負債。



前端履約及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用戶客單價又相對固定(只有新冠疫情爆發初期,每日優鮮的客單價達到了120元),每日優鮮已經掉入盈利困境。


業界的共識是,前置倉模式的盈利突圍,是從后端供應鏈開始的。


在傳統的生鮮流通鏈路中,一件商品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至少要經過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小規模批發商和零售終端等環節,商業綜合加價率超過100%。


這相當于,產地售價的小米椒一斤0.7元,到消費者手中要賣到1.4元以上。


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大幅增加了流通成本,不完備的物流投入會導致損耗增加,嚴格講,過去多年的生鮮電商流通路徑,是不符合互聯網企業對效率和信息對稱的要求的。


前置倉的模式創新之一,就是要革傳統供應鏈的命,各家平臺也在全國簽約合作直采基地、源頭工廠,亦或自建智能化種植基地、深耕產品研發環節并自建品牌,高度整合供需鏈路。


顯然,改造鏈路、提升效率,這是前置倉“突圍”供應鏈的關鍵。


生鮮領域的連續創業者劉水生告訴《AI藍媒匯》,基地直采的優勢在于,除了節省了大量的中間商費用,平臺也節省了流通環節的裝卸費,以及農貿批發市場的攤位費等,這一端也可節省比例約5%-10%。


“銷地直采與產地直采在反饋與修正機制上也不同”,劉水生舉例說,如果從銷地采購30噸西瓜,10噸品相不好,進貨商無法追溯西瓜的產地、批次信息;但產地直采可以,前端能快速反應到后端,從而在接下來的批次中做出持續有效改進。


同時,生鮮平臺根據前端的銷售數據反饋,可以在產地“包圓”一批熱銷產品,“通過精準預測自身的動銷能力,再匹配產地優質貨源,這至少能降低15%的滯銷損耗?!?/p>


平臺通過不斷接近源頭、提升供銷效率,從而提高產品凈值,以凸顯商品性價比優勢;即便前期投入成本高,但隨著前置倉的銷量、復購率等得以持續增長,不斷擴大的銷售規模又能降低邊際成本、逐步攤銷固定成本,前置倉模式并非不能盈利。


叮咚買菜就是一個良好案例,帶著強“軍事化管理”特征,他們將源頭直采列入了最核心的工作。


2022年二季度,叮咚買菜實現階段性盈利,Non-GAAP(非公認會計準則)凈利潤為2059萬元。


它證明了,在持續改造商品流通鏈路的基礎上,平臺通過不斷深耕區域市場,前置倉的盈利前景是可預期的。


實際上,每日優鮮也曾發力源頭直采,只不過,在改造供應鏈的道路上,誰是真心英雄?


03

命門


在每日優鮮剛開始售賣海鮮時,顧望春就給平臺提供了大量幫助,比如協助培訓每日優鮮倉庫的水產養殖員。


在顧望春看來,各家前置倉平臺的供應鏈能力本質上差別不大,但每日優鮮的供應鏈管理不如其它平臺,“沒有斗志,基層員工很佛系?!?/p>


“每日優鮮的倉內驗收有很多標準,但員工并沒有全盤按照規定執行?!鳖櫷赫f。


一位每日優鮮的蔬菜供應商也表示,每日優鮮的采購收貨標準相當不專業,比如西紅柿的品質要求只有大小、形狀,但專業標準還要區分大粉、紅粉等不同等級。


相比之下,盒馬某豬肉供應商告訴AI藍媒匯,盒馬的倉內驗收對細節要求很嚴格,除最基本的標簽、規格檢查外,還會查驗產品氣味是否異常、是否有異物等多個指標。


顧望春也表示,自己認識很多盒馬的海鮮供應商,但他們只供應部分小單品,真正的大單品,比如梭子蟹等,都是盒馬總部直采,這能有效降低貪腐、縮短鏈路。


“采購、收貨、質檢等都缺乏責任心”,一位從2014年開始就給每日優鮮供應水果的供應商亦有同感。


驗收及采購標準的差異很細微,但能反映出每日優鮮在供應鏈管理上的不足,畢竟生鮮供應鏈端有大量“臟活、累活”,且工作很具體入微,非一頭扎下去不可。


同時,產地直采與自有品牌的建設,更需要前置倉平臺去大力深耕。


截止今年3月,每日優鮮號稱在全國擁有近200家“優鮮農場”直采基地,覆蓋水產、蔬菜、水果等品類,以及約350個“優鮮工廠”,包括肉蛋、快消等品類。


(受訪者供圖)


看似道路正確,但業界稱之為前互聯網模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p>


對比叮咚買菜,到今年二季度,其生鮮產地直采規模已達80.6%;同時,叮咚買菜的生鮮直采基地已經觸達全球20多個地區,數量超過350家,產地直供供應商超600家。


能直觀的只是規模差距,但同時給叮咚買菜、樸樸超市供貨的江遇夏則表示,每日優鮮在供應鏈端不僅不夠“下沉”,還沒有很廣泛地對接起農戶、養殖戶等源頭級供應商;更重要的是,其管理與執行標準并未能夠真正深入人心,管理精細度遠遠不夠。


曾為叮咚買菜供貨的莫成秋也認為,叮咚在兩個方面做得比每日優鮮好,第一是有大量源頭級的直采供應商,第二是真正在大力建設自有品牌。


自有品牌是現階段前置倉玩家共同發力的領域之一,平臺從源頭整合供銷環節,減少產品研發過程中不必要的冗余環節,從而降低成本、提高產品毛利率。


據長橋海豚投研,2021年,叮咚買菜自有品牌的券前毛利率高達33.8%,遠高于同期整體商品的券前毛利率26%。


并且,叮咚買菜還在產品端持續發力。據2022年二季度財報,叮咚買菜的產品研發支出達到2.554億元,同比增長23.7%,屬于業界產品研發投入最高的企業之一。


“我們專注用戶需求,倒逼自己去進步。我們不耍小聰明,死磕商品力?!倍_速I菜創始人梁昌霖多次公開宣稱。


反觀每日優鮮,一位熟悉自有品牌的前員工表示,每日優鮮旗下品牌“享安心”多是找廠商合作的貼牌產品,屬于研發自有品牌最早期的階段,對品牌與毛利率的提升有限。


甚至于,美團買菜、叮咚買菜的自營品牌,都推出了高毛利的烘焙、熟食產品,但每日優鮮則全是水果、蔬菜,還有以可樂為代表的快消標品。


現階段,“產地直采+研發自有品牌”,這是前置倉乃至社區電商企業改造傳統供應鏈時最關鍵的部分,但比之盒馬、叮咚買菜等,每日優鮮的供應鏈基礎可謂相當不扎實。


這也正是每日優鮮遭此敗績的根本所在。


既然是生意,至少得測算得出何時盈利。


基于極速達業務高昂的履約成本,同時又無法真正從供應鏈端解決長遠成本問題,每日優鮮與競爭對手的差距不斷拉大,而自身的商業模式,也出現了不斷變形。


只不過,疫情的出現,又給了每日優鮮短暫的喘息機會。


一切都是天意。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04

社區電商“啟示錄”


“疫情讓生鮮線上滲透率加速推進了至少兩年”,每日優鮮前CFO王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新冠疫情發生的第一年,從除夕到初六,每日優鮮小程序的訂單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09%,實收交易額增長465%。


2020年第一季度,那是每日優鮮至今最接近盈利的一個季度。


時至今日,王珺的話都不能算是說錯,只是作為CFO的她,只看到了希望,卻未能看到風險。


疫情的助推作用確實顯著。


此后,資本“熱捧”社區電商,每日優鮮在2020年拿到3輪融資,阿布扎比投資和青島國信均參與其中,總額超過60億元,并且在去年6月沖刺登陸美股。


彼時,每日優鮮這家前置倉“超新星”的商業故事還在延續;但本質上,供應鏈地基薄弱、自我造血能力嚴重不足的每日優鮮,只是借疫情續命。


2021年三季度,每日優鮮的單倉平均日單量僅為505單。據海通證券數據,一線城市前置倉的日單量如果是1250單,虧損率為0.1%,接近盈利。


每日優鮮的單倉單量指標距離盈利相去甚遠。去年第三季度,每日優鮮的運營虧損率仍然高達37.72%。


對比更晚成立的叮咚買菜,今年二季度整體業績首次扭虧為盈,運營虧損率僅為0.003%。


分野明顯。


2021年開始,互聯網環境整體下行,資本出手更為審慎,社區電商企業愈發重視供應鏈建設,就連曾在資本和規模上“狂飆突進”的社區團購巨頭,也發力持續深耕供應鏈。


去年,美團優選就在大力發展產地加工倉。對此,劉水生認為,“大部分產地供應商沒有小包裝加工能力,即使有,也不達標,因此建設加工倉是實現產地直采的必要條件?!?/p>


殊途同歸,即使只成立兩年多的社區團購巨頭,都在大舉發力供應鏈,夯實基礎設施,以確??沙掷m競爭力;但成立近八年的每日優鮮,在供應鏈端卻留下一堆窟窿。


社區電商在改變商品交付時效的基礎上,最核心的模式創新就發生在供應鏈端,通過改造傳統流通鏈路以增加商品凈值、提升產品性價比。正因于此,只有在供應鏈上站穩腳跟的企業,才有機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正是在這個角度,每日優鮮可以成為行業的一個重要反面教訓。


在供應鏈端已嚴重變形的每日優鮮,必然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即便是裁員、關城也無法自救,而在經濟下行周期時,每日優鮮“崩解”的結局早已注定。


融資超百億的每日優鮮倒下了,它留給社區電商行業的教訓可能價值千億美元。


每日優鮮的擠兌風波后,供應商對入駐新平臺變得更為謹慎。一位每日優鮮的糧油調味品供應商表示,未來會更仔細研究新客戶的商業模式和市場需求,更嚴格把控風險和深入研究關注客戶動態。


江遇夏對未來的判斷更為謹慎,今年在新零售渠道上的主要目標就是“求穩”。


也有不少供應商希望見到一個“出面擔責”的人。莫成秋告訴記者,“一家上市公司的核心業務說倒就倒,結果連出面講兩句、承擔責任的人都找不到!”


說起追討欠款的經歷,莫成秋的語氣仍然很激動,時不時會發出幾聲無奈的苦笑。


公司還有數十名員工,即使追款無望,莫成秋也要竭力保證公司正常運轉;正在勞動仲裁的每日優鮮員工,邊討薪邊找新工作,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還在還房貸、車貸……


一個投資人在朋友圈寫下這樣的話:前有瑞幸咖啡,后有每日優鮮,中概股可能因此而崩塌……


每日優鮮崩解了,它能給行業留下的啟示或許是:在需求相對成熟、技術條件足夠完備時,扎實練好社區電商基本功,發力升級供應鏈,才是社區電商持續前進的“正確姿勢”。


05

尾聲


8月22日,常熟市政府對接人和主要供應商代表組建的微信群傳來了消息,每日優鮮方面的財務代表給出了兩條解決方案:


一、在境內通過債務重組或司法調整引入外部投資者;


二、公司也在與境外顧問論證發行美股可轉債可能性,預計將通過配售方式向投資者發行可轉債,募集相關運營資金以及償債資金。


不過,絕大部分供應商并不認可這一解決方案,“不靠譜!”


在各大供應商討債群內,仍不斷有人發問:款項支付期限有規定嗎?支付比例是多少?起訴還有用嗎?


每日優鮮的供應商們依然在“等待戈多”。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顧望春、江遇夏、莫成秋等均為化名)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AI藍媒匯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_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_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_ww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