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有少數地區溫飽問題沒有完全解決,但經過這么多年的高速發展,“吃飽”已經不是我國社會的主要問題。吃得好、吃得健康,是下一階段的重點目標。在這份綱領中,如果用兩個詞來概括這一目標,那么就是:引導與干預。
歐美國家也曾經有過解決溫飽為主要目標的時期。當經濟發展起來,食物極大豐富,“富貴病”也就應運而生。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等跟“不健康飲食”密切相關的慢性疾病,成了巨大的社會問題??茖W界與政府紛紛推動“引導和干預”,促進人們采取更加合理健康的飲食以及其他生活方式。然而積重難返,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也只是延緩了更快地惡化,而并沒有逆轉。
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目前的狀況還不能說十分嚴重。但在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大中城市,以及特定人群,比如少年兒童,發展趨勢已經足以令人擔憂。
吸取西方國家的教訓,從現在開始努力,或許可以避免再經歷西方的輪回。這份綱要的基本原則之四:“堅持引導與干預有效結合。普及公眾營養知識,引導科學合理膳食,預防和控制營養性疾??;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食物與營養需求,采取差別化的干預措施,改善食物與營養結構”,無疑是很及時的主張。
為了這一原則,綱要在發展目標中制定了“營養素攝入量目標”: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攝入量,控制脂肪攝入量,保持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量。這正是現代營養學中“健康飲食”的基本目標。這些營養素攝入目標的實現,是“營養性疾病控制目標”實現的基礎——基本消除營養不良現象,控制營養性疾病增長。
但這些目標不是依靠“部門開會”和“領導講話”就能夠實現。它必須、而且只能,依靠科學方法指導下的細致工作來實現。對此,綱要列出的“主要任務”中進行了概述:“構建定期監測、分類指導、引導消費的居民營養改善體系”。人們的營養狀況取決與飲食習慣,而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飲食習慣相差巨大,無法建立統一的指南。綱要中指出“建立健全居民食物與營養監測管理制度,加強監測和信息分析。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重視解決微量營養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攝入過多等問題。開展多種形式的營養教育,引導居民形成科學的膳食習慣,推進健康飲食文化建設”,雖然繁瑣,但很務實。
而為實現這一任務,綱要列出的措施是“加大營養監測與干預。開展全國居民營養與基本健康監測工作,進行食物消費調查,定期發布中國居民食物消費與營養健康狀況報告,引導居民改善食物與營養狀況。加大財政投入,改善老少邊窮地區的中小學校和幼兒園就餐環境。”去年,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交流中心完成發布的《中國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攝入水平及其風險評估》,以及此前衛生部一直在進行的碘攝入狀況監控,都是很好的例子。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如果進一步加強這一方面的工作,比如脂肪、鹽、糖、重要微量營養成分的攝入水平的監測,必將會對公眾改善飲食習慣提供有價值的指導。雖然這樣的“干預”不具有強制性,但健康是每一個人自己的,“引導”就足夠對全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