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聚氰胺事件以來,國內奶制品企業受到重挫,直至今日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任仍未恢復。作為牛奶危機的最大受益者,豆漿產業快速崛起。包括豆漿在內的豆制品,在5年左右的時間里,銷售額翻倍,越過150億元;豆制品銷售額上億元的企業從17家猛增到約40家。
而今,在豆漿行業發展的黃金期,龍頭老大維維股份卻一頭扎進牛奶、白酒、煤炭和房地產業務。這為益海嘉里、永和大王等豆漿“后來者”大展拳腳提供了機會。
行業重新洗牌
豆奶作為中國傳統飲品,在國民中有較高的知名度,然而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豆奶行業卻并不強大。
與同樣曾經弱小的牛奶行業相比,近10年來,兩者的差距可用天壤之別來形容。目前,豆奶行業仍僅是百億元級別,而牛奶行業已達到數千億元市場規模。
作為曾經獨攬國內八成市場份額的維維股份,卻在難得的市場機遇面前玩起了“跨界”,牛奶、房地產等行業成了這家公司的“新歡”,而原本最具優勢的豆奶業務近年來幾乎陷入停滯狀態。
根據維維股份2000年年報,2000年維維股份主營業務收入9.28億元,凈利潤1.19億元。其中,主產品豆奶粉系列產品銷售7.3萬噸,銷售額9.26億元。此時,維維股份的營收幾乎全部來自豆奶業務。而2012年,維維股份營收58億元,凈利潤僅7763萬元,豆奶粉銷量7.4萬噸,固體飲料(豆奶粉、豆漿粉等)營收13.6億元??梢?,上市12年來,豆奶粉銷量幾無增長。
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的數據顯示,維維股份的豆奶粉市場份額已從80%下滑至2012年的不足25%。維維股份喪失的市場份額迅速被其他競爭者擠占。
行業數據顯示,早在2009年,維他奶在全國即飲常溫豆奶市場的份額就已經達到42%,成為國內即飲豆奶第一品牌。央視市場研究公司最新調研數據表明,維他奶在華南及華東地區的龍頭地位不可動搖,其中廣東的廣州、深圳等重要城市的重復購買率均在六成左右。
據維他奶2010—2011年全年財報顯示,中國區總銷售凈額穩步增長17%,達8.54億港元,占集團營業額的26%。未來3—5年,這個比重有望達到35%—40%。
另一豆奶制品強勁競爭者——益海嘉里,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大豆加工企業,大豆加工廠從南到北分布,大規模的采購可以更優惠的價格獲得原料,豆奶粉生產成本可以進一步降低。益海嘉里豆奶粉產能從當初的6000噸擴張至現在的2萬噸,只用了5年時間。
原料限制擴張
相比牛奶行業而言,豆奶大多屬于區域性品牌。如液體豆奶市場份額最大、在行業遙遙領先于競爭對手的維他奶,其市場也主要集中于珠三角、長三角;楊協成“死守”廣州市場;維維、冰泉、黑牛等還停留在需要用開水沖調的豆奶粉階段,其主要市場在全國二、三級或農村市場。要把整體“蛋糕”做大,促進行業健康、良性發展,豆奶行業需要龍頭企業的引領。
但是全國符合規格的非轉基因大豆供給有限,這極大地限制了豆奶企業的全國性擴張。“只要是能通過國內外有關標準驗證的企業,其生產安全就能得到保障,而原料安全與品質保證才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素。”維他奶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袁杰表示。
其實,中國豆奶品牌建設早在1983年就被列入飲料行業工作計劃。豆奶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全國涉足豆奶粉生產的企業達100多家,年生產能力在50萬噸左右。
市場尋求突破
據了解,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早在十幾年前就已大力發展豆奶產業,比如巴西、阿根廷,而我國剛推出了一項大豆工程,以促進豆制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由于我國缺乏一套成熟的商業模式,沒有形成以行業價值鏈為關聯的資源優化與組合者,消費者的引導與教育、市場的培育與宣傳、品牌的樹立與傳播等仍處于無序狀態。
奶業專家王丁棉認為,豆奶加工相對較簡單,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利潤空間。維維豆奶市場縮水與維維集團策略失誤有很大的關系,維維股份方面一度認為豆奶發展前景有限。王丁棉表示,豆奶和牛奶,一個是植物蛋白一個是動物蛋白,對人體都有好處。企業只要找準定位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盡管豆奶市場的前景不容忽視,但只有行業突破原料和區域束縛之后,人們才能看到一個充分競爭的豆奶制品業市場。
鏈接:3因素致豆奶產業發展緩慢
目前,我國豆奶粉產量與豆奶粉實際發展空間極不相稱。對此,奶業專家王丁棉認為有3點原因:
1、缺乏市場運作的經驗與方法
相比于其他飲料,豆奶的前期發展政府支持力度較大。豆奶雖然屬于技術含量較高的飲料產品,其生產經營仍需符合飲料市場投入大的規律,但目前豆奶生產企業由于效益不好,在市場上的投入相對較小,對品牌、對豆奶營養價值的宣傳較少,逐漸進入一個好產品賣不出好價錢、好產品得不到好銷量的怪圈中。
2、缺乏對消費者觀念的培育與消費市場的正確引導
人們總是將豆奶和豆漿比較,自然會覺得很貴,但如果使人們認識到豆奶是和牛奶、杏仁露、椰子汁、果汁一樣的健康飲品,人們就不會覺得豆奶貴了。
3、豆奶的產品設計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口感需求
豆奶生產工藝復雜,對生產設備的要求相當高,而設備好壞對口味的影響非常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