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人們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極需尋找安全保障性更高的食品,這就促使有機食品越發熱銷,甚至連IT大佬們都去做新農民,種有機作物。但如果發生在食品中的問題沒解決好,換成有機食品依然會有潛在的危險。尤其是有機食品混亂的現狀,倘若企業沒有提早意識,及時做好基礎性的工作,那么有機食品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食品安全的引爆點。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國際有機產業峰會上,國家認監委注冊管理部農產品認證處副處長王茂華就指出,我國有機產業發展存在四大問題。
一是有夸大、虛假宣傳行為。少數企業和商家缺失誠信,將“有機”作為營銷噱頭,進行不實的宣傳推銷;個別不具備從業資質的咨詢公司利用網絡廣告監管漏洞,提供虛假認證信息。二是有機產品標志存在使用不規范、消費者識別困難等問題。目前有機產品尚未建立全程溯源機制,認證標志防偽性差,使數量及對象難于控制,消費者難以辨別有機產品真偽。三是流通領域監管還需加強。部分銷售供應商未嚴格按標準要求采購把關,不符合有機產品專區專柜銷售、不得二次分裝等規定。四是對有機理念存在認識誤區。
正如王茂華所說,有機食品的包裝上大多貼有有機食品認證標識,這可謂有機食品的“身份證”。不過市場上也有不少食品并沒有該標識,卻也自稱是有機食品,打著高價售賣。甚至一些食品只是在包裝上除了印有“有機”、“天然”等廣告語,卻沒有任何“有機食品”的相關標識。但促銷員在促銷的時候卻仍然按照有機食品推銷給消費者,有意誤導消費者。即使是目前在商場專門柜臺銷售的所謂“有機食品”,標識也是極不統一,外包裝上或印有“有機”字樣,或貼上了各式各樣的認證標識。
這些標識有的是直接印在包裝上,有的是貼上去的帶涂層的防偽碼,十分不規范。面對這些情形,別說一般的消費者,就連銷售人員往往都無法分辨。
其實真正的有機食品認證本身并沒有錯,造成有機食品市場混亂的主要原因是認證的混亂、標準的執行力度及后期的監管力度不夠。一些認證機構只要交錢就行,以次充好,如此造成這個行業變得越發混亂。企業倘不采取措施規避混亂,一旦出現風吹草動,必然會引火燒身。
與標識混亂對應的現象是,高價幾乎成為有機食品出現在商場的統一面孔。比如普通大米2.5元/斤,有機大米20元/斤;普通雞蛋價格4.2元/斤,有機雞蛋17元/斤;普通蔬菜每斤2元左右,有機蔬菜卻能達到20元/斤。其他如有機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機豬肉每公斤160元、有機雜糧每盒268元……一些食品包裝上只要標注“有機”二字,其價格就如坐上了火箭一般,攀上一個高峰,難怪做有機食品的企業會趨之若鶩,甚至不具有機資格的企業也會甘冒風險。
拋開那些偽劣假冒的有機食品不說,只說如此令人咋舌的價格難道是有機食品的必然嗎?其實對此早就有專家指出,現在有機食品的價格并不合理。
首先,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的價格相比不合理。其次是有機食品的價格與其品質相比更不合理。
有機食品的生產成本比普通產品只高出10%—30%,主要是流通成本高,因為市場規模不是很大,而損耗又比較大,超市里的蔬菜損耗一般為45%。在國外,有機食品一般高出普通食品20%,而在國內,往往是數倍。這直接導致有機食品成了小眾消費食品。
為了支撐小眾人群口味,不少有機食品的售賣商家都在宣傳中強調有機食品更營養,這也是一種誤區。
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環保專家董金獅所說,“有機食品的稱號與本身質量沒有多大關系,跟營養更沒關系。”其與普通食品相比,不過是安全系數更高一些罷了。
其實有機食品的營養與否,在國外也是存有爭議的。美國農業部一直公開申明,不對有機產品是否更有營養和更安全發表評論,也不允許宣傳有機產品對常規產品的優勢。英國食品標準局FSA委托倫敦衛生與熱帶醫藥學院LSHTM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進行了系統整理。他們把這些研究中檢測過的幾百種營養成分分為11類,對所有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最終,他們的結論是“有機產品和常規產品在營養方面沒有差異”?;谶@樣的認識,國內有機食品一再宣傳其營養的特性,不是無知便是故意混淆視聽,以謀取一己之私利。
鑒于以上的認識,有機食品雖然在中國的發展前景良好,從國外的有機食品發展狀況來看,也是一個大有可為的行業,但如果國內有機食品企業不及早解決有機食品的規范問題,不厘清有機食品在公眾中的認識,不重新從根本解決有機食品抓準定位、做好產品差異化、引導消費認知以及資格認證與有機食品的關系等問題,那么今日不斷出現在食品市場上的安全事故,難保明日不會發生在有機食品上。如果真是如此,那對有機行業來說必然是一個災難,所帶來的傷害和損失必然會比普通食品大得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