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濤
來源:零售眼界(ID:zszc1231)
《零售眼界》在近二十年的零售咨詢服務中發現,有不少企業對于品類的角色定位和經營策略非常模糊,甚至是一片空白。而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門店在日常經營中缺乏競爭性品類、在商品組合上本末倒置,甚至出現低級的、原則性的錯誤,直接影響銷售業績。
例如,《零售眼界》曾在一家零售企業的海報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放大商品(驚爆商品)——牙簽:原價1.8元,驚爆價0.9元。很顯然,該企業并不清楚各個品類的角色定位,也不知道驚爆商品應該在哪種品類角色中進行選品。
01
品類角色
品類角色簡單來說就是給每一級的每一個分類設定它在經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與發揮的作用,就好比影視劇中的演員分為主角、配角和龍套一樣。如果一部影視劇里所有演員的戲份都是一樣的,那么這部影視劇一定看不懂,甚至連誰是誰都看不明白,更別說故事的邏輯和重點了。而且,一部影視劇也不可能只有一個演員從頭演到尾,缺少各種角色的配合和映襯,同樣會讓觀眾覺得無聊。
同理,門店的商品組合也一樣,既要讓顧客覺得琳瑯滿目,又要讓顧客能抓住重點,既要隨和也要有特色。只有這樣的商品組合才能讓消費者興趣十足、過目不忘。
具體來說品類角色分為五種:優勢品類、目標性品類、常規品類、季節性品類和結構性(便利性)品類。五種品類角色在運用中的重要程度和占總品類數的比重決定了門店在經營活動中的重點以及資源配置上的主次:

注:不同業態下的品類角色占比會有一定差異
那么五種品類角色如何界定和定義?在實際運用中如何快速的定位?我們同樣用一張表格來解析:
注:不同業態、不同商圈的門店會有一定差異
品類角色操作重點:
品類角色確立前要考慮不同的目標消費群體 品類角色確立時要明確該品類的目標消費者 品類角色確立過程中要逐級審核,上下一致 品類角色制定后要嚴格按規定進行存檔管理 半年一調整,調整程序與制定程序相同
在所有品類角色的確立中,唯有優勢品類是需要根據商圈和競爭環境來確定的。該品類或許在歷史經營中并不被企業所關注,但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和企業對該品類的經營策略調整,使該品類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高成長性,成為銷售和利潤的新的增長點。
在確立優勢品類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四點原則:
圖源:零售眼界

按小分類進行品類策略的制定
制定前必須確定各小類的品類角色及目標消費群體
制定前需要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和研究
制定前需對目標消費群體進行調研
品類角色確立過程中要逐級審核,上下一致
品類角色制定后要嚴格按規定進行存檔管理
半年一調整,調整程序與制定程序相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