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來
來源:新經銷(ID:New-distribution)
各位朋友好。
見字如面,我是新經銷的袁來。
這兩天不少經銷商給我打電話,聊到市場和生意的話題,普遍的感受是:焦慮和迷茫。
一位經銷商這么跟我說,“干了二十多年商貿生意,這兩年都處在虧損狀態,特別迷茫。業務員還是這么多人,但就是干不出效果來,是不是自己的思維跟不上這個市場了?!?/p>
該經銷商繼續說,之前還在想是不是因為三四千萬的生意體量太小,在門店沒有搶到生意。但跟身邊過億的經銷商朋友聊天,發現大家竟然都一樣,這幾個月也都在虧損,看著體量大,實際特別頭疼。
就在昨天,還跟一位特別優秀的經銷商朋友交流,她主動問我,“你最近走訪經銷商都咋樣?”我告訴她不怎么樣。她回復,“心理平衡一點了,看來都差不多?!?/p>
這是大家普遍對市場的感受。
生意難的時候,除了要多看看外部的機會,內部的思考也非常重要。這段時間,跟經銷商老板們的交流,有幾點感悟分享給各位。
01
找賺錢的品牌和門店
生意難,你得知道難在哪里。哪些門店不賺錢,哪些品牌不賺錢,哪些品牌銷量大但虧損也多。
舉個例子,三四千萬的生意,經銷代理數十個品牌,覆蓋五六百家網點。
首先你得明確,哪些門店承接了三四千萬的生意。
三四千萬生意,五六百家網點,肯定有好網點,也有差網點。
好網點到底有多少家?是銷量貢獻大?是毛利額貢獻高?差網點到底是哪些?是網點銷量差?還是虧損多?很多經銷商沒有數據量化的感知。
這就導致經銷商很容易出現錯誤判斷:以為是好網點,銷量大,但現實往往是銷量大的門店虧損也大。
建議經銷商老板們把覆蓋的五六百家網點按全年銷量貢獻排序,大概率前50家網點占到總生意的40%以上,且主要是在本地的商超KA門店。
而這50家商超門店的利潤貢獻,算上業務員的時間精力、門店賬期、費用投資,可能還不如一家兩三百平的社區超市。
其次你得明確,哪些品牌貢獻了銷量,哪些品牌貢獻了利潤。
經銷商做生意,跟廠家業務經理做生意不一樣。廠家追求的是銷量大,而經銷商要追求的是毛利額高。
銷量大、投資大、毛利低,這樣的生意做的很累,而且賺不到錢。這一點在一線品牌上表現尤其明顯,銷量大也動銷,但動銷的背后卻是不賺錢。
一線業務員的工作全部圍繞這一兩個品牌,做陳列、做掛網、做特價,時間花出去了,銷量也有了,但一算賬沒利潤。
建議經銷商老板們把品牌的銷售貢獻和利潤貢獻做個排序,根據實際情況去平衡業務員在一線品牌和毛利品牌上的時間和精力,以此實現更高的毛利額。
當然,這里不是說一線品牌不做了,銷量大虧損的門店也不做了。而是適當減少一線業務員的關注和時間的分配,加大對利潤好的門店的投資,讓好的門店進更多的貨。
越是生意難的時候,越要去分析門店和品牌的生意結構分布。適當控制虧損門店和品牌的額度,加大對毛利高的門店和品牌的關注。
02
薪資少不敢管業務員
廠家一個月100萬的任務,分給5個業務員,到月底總是完不成。二三線品牌的高毛利產品,一個月10萬的任務,每人分2.5萬,依舊是賣不掉。
規則是完不成任務,拿不到相應的提成。但發到了發薪日,又于心不忍,補一點。長此以往,感覺業務員都在混日子。
薪資少,不敢管。市場沒有銷量,又拿不出去更多錢來激勵員工。如此往復,不知道怎么調整。想轉型,也看到了身邊成功的案例,但想到要花三年時間,就怕轉著轉著,虧損繼續擴大,熬不過三年。
一線業務員的薪酬績效設計,不僅僅是關于績效設計本身,還牽扯著對應下游的渠道和經銷代理品牌的綜合毛利,毛利高才敢分錢,分好錢了才敢管人。
業務員賺不到錢不敢管,有時候可能不是薪酬績效設計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公司生意模式的問題。
03
未來只有兩類經銷商
未來只有兩類經銷商群體。一類是零售導向經銷商,一類是品牌導向經銷商。
品牌導向的經銷商,說直白一點,為上游品牌干活。賺的是,品牌給你設計分配的毛利,你自己經營管理好,利潤高一點,經營管理不好,利潤低一點。上游品牌指哪里打哪里。
零售導向的經銷商,是將重心放在門店里,放在貨架上,服務好門店。
一個品類12組貨架,都拿下,包場。然后基于品類貨架去組貨,基于低、中、高檔的價格帶劃分,基于消費場景的功能&規格&口味的劃分等。
經銷商要做的是一個品類運營專家,是零售門店的品類采購負責人。
做品牌導向的經銷商,還是零售導向的經銷商?
沒有對錯之分?;谶^往的慣性,走品牌導向的路線可以讓我們的生意走得穩一些;但走零售導向的經銷商可以讓我們的生意走得更久一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