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游
7月,接受了幾個企業的邀請,參與了他們的半年度會議,并進行了培訓分享。會議結束后,部分經銷商和我聊天,普遍反饋是今年的生意很難,難中之難的是現金流很不穩定,也非常脆弱。
品牌商要求是先款后貨,為了達成任務指標,資金投入越來越多;零售商要求是先貨后款,賬期時間是越來越長,經銷商夾在中間很難受,很多時候確實是沒有錢再繼續下去了。
該怎么辦?今天就這個話題提供幾個解決思路。
01
幾個基本常識要清楚
我一直讓經銷商深度思考三個事實:同樣做100萬生意,有人賺3萬,有人賺5萬;同樣做100萬生意,有人費用10萬,有人費用15萬;同樣做100萬生意,有人本錢用20萬,有人本錢用50萬。
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 疫情之前,快消品生意就開始不太好做了,這是大家的共識。就市場容量而言,大部分品類由增量時代過渡到存量時代進入到縮量時代;就消費觀而言,消費降級越來越明顯,消費疲軟的狀態逐漸蔓延開來。
這是不利因素,也是廠商必然要面對的現狀。如果要擴張就要做到進可攻,退可守,不冒進;如果要保守就要做到提效益,保利潤,不茫然。
2. 快消品經銷商一年的凈利潤一般可以做到年銷售金額的3%-5%(當然不同品類可能會略有差異)。
經營能力好的經銷商會通過產品結構的調整、渠道結構的調整、經營效益的提升等多個維度提升自己的綜合毛利,經營能力弱的經銷商可能只會做到年銷售金額的1%-2%。這是一個可參考的衡量標準,可支持經銷商判斷自己的盈利能力。
3. 快消品經銷商的資金周轉可以做到每年4-8次。例如:某經銷商一年銷售額是1200萬,資金周轉4次,他需要拿300萬做這個生意;資金周轉8次,他需要拿150萬做這個生意。
經營能力好的經銷商會通過庫存管理、代墊費用核銷效率、應收賬款的管理能力等因素提升資金周轉率,經營能力弱的經銷商可能只會做到資金年周轉2-3次。
資金成本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隱形成本,即使是用自己的錢做生意,也要考慮這些錢即使不投入生意,一年也會帶來價值。
以上三點與經銷商的錢袋子息息相關,也是基本常識,需要了解并用來衡量自己的經營能力。
02
很多經銷商正處在“假沒錢”狀態
什么是“假沒錢”狀態?
我的理解是,經銷商“哭窮”的時候,先審視一下自己的管理,資金效益是否做到了最佳?
簡單來說,是否可以通過調節庫存資金占壓進行緩解?是否可以提升核銷效率,減少品牌商代墊費用進行緩解?是否可以通過管理應收賬款進行緩解?是否可以通過壓縮各項經營成本進行緩解?
如果這些都做到極致了,還是資金不足,那就是“真沒錢”了。
一、通過調節庫存資金占壓進行緩解
這里先聲明一點,如果是品牌商強行壓貨,就需要經銷商情商和智商同時在線。實際走訪中我發現:同一個品牌商合作的不同經銷商,“安全庫存”也不一樣,有的1.5倍庫存,有的5倍庫存,不盡相同,說明還是有一定的溝通空間的。
在非強制壓貨層面,我給幾個建議:
1. 優化庫存管理:經銷商需要精確預測市場需求,測算出合理的庫存水平(即:庫存既不會過剩造成資金積壓,也不會短缺影響銷售),這是基準線,即使要壓貨,也要在基準線基礎上,合理可控的操作。同時要合理的、最大化的向供應鏈下游渠道壓貨,確?,F金流暢通。
2. 實施庫存分級管理:根據產品的銷售速度和需求量,將庫存分為快速銷售、中速銷售和慢速銷售,對不同級別的庫存進行不同程度的資金分配和管理。
及時清理滯銷或過季的庫存,通過折扣促銷、信號特賣等方式快速回籠資金。這一點是需要經銷商去深入思考的,很多產品大折扣賣掉比過一年正價賣掉還賺錢。
3. 信息化管理:利用財務軟件或者進銷存軟件等現代信息技術監控庫存和銷售狀況,及時響應市場變化,快速調整庫存策略?,F在,沒有數字化的倉儲,快消品很難干。
二、提升核銷效率減少品牌商代墊費用進行緩解
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某品牌商制定的核銷資料,要求在訪銷系統上拍三張照片,一張門頭照,一張陳列照,一張兌付獎品照片,并要求在次月5號之前全部在系統上提交完畢。
結果有經銷商抱怨說品牌商經常壓他費用,我去了解后得知:他的作業團隊拍照經常丟三落四。本來月底就完成的指標,延長到次月5號之前也不能完成,廠家人員不得不延時核銷。
我的答復是:一個現象發生一次可能是偶然,如果一直發生,那就是老板的問題,你需要做一個制度去約束此類事件。
建議三點:
1.?月初共同學習品牌商下發的費用制度,考試合格后下市場;
2.?建立費用因業務員主觀因素導致的不核銷或延時核銷的激勵制度;
3.?一線人員工作事情較多,安排文員定期的檢核,給予監督和提醒。
制度一出來,打印上墻后,下一個月明顯有好轉。
代墊費用是品牌商給予市場的支持,經銷商不要把核銷當做累贅,了解規則,按時核銷是對自己現金流最大的貢獻。
三、通過管理應收賬款進行緩解
先說一點:流通渠道和現代渠道不同,現代渠道有明文規定,應收賬款是無法避免,但是流通渠道的應收賬款管理起來還是有一定技巧的,主要還是銷售團隊的思維慣性,再加之前不重視,店老板也就習慣了。
我的建議是根據資金實力和還款意愿將客戶分為四大類型:
1. 資金實力強+還款意愿強的客戶:
業務人員正常結賬,任何情況不允許出現應收賬款的先例,口子一開,后患無窮。
2. 資金實力強+還款意愿弱的客戶:
提高收款頻率,業務人員和主管錯位高頻次催繳,隔三差五的去收款,能收一點是一點,哪怕是在擠牙膏,也要養成現款現貨的習慣,當然催收態度要良好,也做好高頻次持久戰的準備。
3. 資金實力弱+還款意愿強的客戶:
這部分客戶確實沒有錢,當然要了解其供貨渠道,可能是特通供貨、政府采購等回款很慢的供應商,判斷其價值。
首先要控制供貨量,如果信譽好的話,做到不斷貨即可,切不可壓貨;其次涉及到的費用支持不予發放,可以沖抵貨款或者結清后一次性發放;最后如果該客戶經營品項多,也可以在費用上設置現款現貨的費用支持和應收賬款的費用支持,不同的費用支持可以拉動客戶有限的資金傾斜到自己產品。
4. 資金實力弱+還款意愿弱的客戶:
這些客戶價值一般不大,溝通最差的結果是:上打下,也就是本次供貨必須將上次貨款結清,不可出現兩批貨款未結清的情況。如果是老賴,要采取必要的手段,通過報警和起訴方式維護自身權益。
此項客戶分類工作,業務人員和主管要通過各種人脈側面了解客戶的運營情況,要盡可能準確客觀的判斷客戶意愿和資金。
分類一但形成,就按照對應策略堅定不移地執行,過程中可能出現銷量下滑的事宜,但這是暫時的,不可半途而廢。
四、通過壓縮各項經營成本進行緩解
這里面涉及的經營成本就比較多,常見費用類別的可以參考下圖:
這里我重點講一下組織配置維度,對于經銷商而言,人員費用也是其現金流的最大痛點之一。
首先要強調的是:經銷商組織架構不能從單一維度去設立。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經銷商老板出去學習后無法落地實操的原因,經營不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要落地到每一個實操項目。
經過走訪總結,我給出以下幾個思考維度:
1. 生意規模維度:生意規模是成員數量決定因素。經銷商需要把控人均貢獻率,就一般快消品而言,達到150萬-200萬的年度銷售額可以直配一名市場作業人員,按照這個標準,經銷商就可以算得出合理的員工數量。
比如:1000萬體量控制在6個人以內;2000萬體量控制在13個人以內;3000萬體量控制在20個人以內。
隨著生意規模的擴大,團隊成員也會不斷增長,可以適量配置管理人員,管理人員和基層的配比一般是1:(6-9)。
這里需要考慮的是,如果經營產品毛利較高,管理人員可以全部脫產作業(純管理工作,配比1:9),如果經營產品毛利較低,管理人員可兼職業務員工作(管理工作+片區拜訪工作,配比1:6)。
2. 市場服務維度:網點數量和拜訪頻次是決定因素,服務覆蓋首先需要進行網點測算,企業根據自己的現狀測算出完成銷量的網點平均需求,然后根據人均年消費制定出各大區的人口數和網點數關系,最后做出人員編制測算。
例如:某區域人口數100萬,測算出網點密度是1000人/個,得出網點有1000個,一個人拜訪按照憑此需求測算出的最大服務量是150個網點,即需要1000/150=6-7個編制。
需要強調的是:區域不同,網點覆蓋要求不同,拜訪頻次不同,人員服務網點數不同,均需要調研后做出結論,不可拍腦袋。
03
很多經銷商正處在“真沒錢”狀態
如果通過提升管理效益仍然無法滿足經營現金流的需求,該怎么辦?幾點建議供參考:
首先考慮尋找外部融資,常見有兩種方式:
1. 銀行貸款:申請短期或長期貸款,滿足急需的資金需求。這里要考慮代理產品的利潤結構,有些產品的利潤還沒有銀行利息高,就要思考果斷放棄或者關鍵節點短期拆借。
2. 股權融資:吸引投資者,主要思考發展自己的員工成為合伙人,其次是吸引下游供應商參股生意,中國快消品行業經銷商合伙人模式已經走了很長一段時間,可以相互取取經。
其次是調整業務模式,常見有兩種方式:
1. 轉型銷售模式:考慮在線銷售或其他新的銷售渠道,減少對傳統模式的依賴,盤活現金流。
2. 有多大鍋,下多少米:我見過很多經銷商因為貿進導致生意失敗,實在沒有錢,就考慮少接幾個品牌,合理壓縮生意規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