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新萊特乳場(SynlaitFarms)3月5日宣布,上海鵬欣集團對該乳場的收購已得到中國監管部門批準,這意味著該項收購所有的待審批環節已順利通過。
對此,鵬欣集團總裁姜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目前該項目的負責人還在澳洲尚未回國,具體的信息還不能公布。另據一位接近鵬欣集團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關于該收購的所有程序幾乎已經走完,并且該乳場提供的奶源主要供應中國市場。
收購價格提高
去年11月,上海鵬欣以8750萬新西蘭元(約合4.4億元人民幣)的價格發起了對新萊特乳場的收購要約。該收購將通過上海鵬欣控股的SFLHolding公司來完成。據最新消息顯示,上海鵬欣的收購價已上調至約9250萬新西蘭元(約合4.7億元人民幣)。
根據SFLHolding公司給媒體的公告顯示,SFLHolding公司日前告知新萊特乳場的董事會,該公司已收到來自中國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對收購的批準。據了解,此前,新萊特乳場99.58%股東已同意此項收購,按照計劃,其股東們下周二或更早將收到SFLHolding支付的款項。
另據記者了解,這已經不是上海鵬欣首次涉足乳業。2012年初,鵬欣集團宣布斥資10億元人民幣,在新西蘭收購了總面積達8000公頃的16個大型奶牛牧場,但是遭到了部分當地民眾抵制曾一度擱淺。但最終在2012年12月,公司成功收購這幾家牧場并由此成立紐仕蘭乳業公司,此后在新西蘭生產加工“紐仕蘭”牌牛奶和奶粉,成為中國首家在新西蘭成功收購牧場并擁有自主奶源基地的民營企業。
供應中國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新萊特乳場目前經營著13家奶牛牧場,共擁有13000頭奶牛。
一位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可以肯定的是鵬欣集團此次收購的乳場所提供的奶源主要供應中國市場,并且很大的可能就是供應給自有品牌。
一些業內人士也表示,鵬欣集團之所以多次收購海外牧場,主要原因是看好國內巨大的市場。
乳業分析師宋亮表示,目前國內奶源的供應量和實際的需求還存在著很大的缺口,原料奶供應緊張情況在短時間內尚沒能得到緩解。
在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看來,隨著國內對原奶需求的不斷增長,企業對奶源的關注不斷在提高。“對中國奶企來說,未來企業間的差異化競爭主要體現在奶源上,控制越多的奶源就意味著企業更具備優勢,得奶源者得到天下。”
牧場投資熱持續
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乳企就掀起了投資牧場的浪潮,一些國內外知名乳企都在積極拓展奶源。
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此前曾宣布,將在中國建設第二個牧場群,新的奶源基地將包含5個奶牛場,全面投產后,恒天然在中國的兩個奶源基地每年的牛奶產量將達到3億立方米左右。
在外資奶企發力的同時,國內本土乳業巨頭業也紛紛出手布局奶源基地。以光明乳業為例,公司在過去一年內多次投資牧場,布局奶源地建設。
2013年7月,光明乳業旗下新萊特公司正式在新西蘭掛牌上市布局海外奶源;此后,公司還在武漢投資建設牧場;今年1月,光明乳業還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光明荷斯坦牧業有限公司擬在河南安陽市滑縣投資興建生態示范奶牛場,總投資金額約4.5億元。在之前,公司還決定投資2.48億元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h投資興建生態示范奶牛場。
與此同時,其他國內本土乳企巨頭也不甘示弱,去年9月,伊利股份宣布出資約3.1億元人民幣參股輝山乳業,并與輝山建立長期的供奶合同以穩定其東北地區原料奶供應;此后伊利股份又宣布同美國第一大乳企DFA展開合作。
據了解,雖然國內乳企大面積投資奶源建設,但短時間并不能彌補奶源供應缺口。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關于中國原奶供應的最新報告顯示,盡管中國本土大型牧場發展迅速,但中國國內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差距仍在增大,這個供需缺口只能由進口乳制品來填補。
“由于我國原奶產業存在著大量小型農戶,大型牧場發展緩慢,所以國內乳制品產量難以快速增加。”荷蘭合作銀行食品及農業研究部總監陳煒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要使中國大型牧場發展的速度超越小型農戶退出的速度,以此減少對進口的需求,這個過程至少還需兩到三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