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配料表里有何秘密?

新浪博客
2014.03.07
 食品配料表里有何秘密?

新驚爆”捅了火腿腸行業一小刀,不過輿論看上去波瀾不驚,也許是因為大家對火腿腸這種“旅游食品”并沒抱多高的期望,也許是因為審丑疲勞。整篇報道可以說是“沒事找事”的典范,充斥著“老婆餅里為什么沒老婆”的怪異邏輯,折射出記者“交不出稿汁腫么辦”的無奈。

報道中有這么個細節:當記者問及添加的比例為多大時,企業告知“這屬于生產工藝的事,不能透露”。我看到這里,腦海中不知為何出現了小龍人的主題曲“我有許多的秘密,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旋律部分請腦補)為什么企業總是拿商業機密搪塞呢?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講這個。

隨著近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崛起,食品行業也實現了“鳥槍換炮”:食品生產變成食品工業,小作坊轉變為大工廠。人們的食品選擇前所未有的豐富起來,但同時也被各式各樣的加工食品“寵壞”:無論你喜歡什么口感和口味,總有企業想方設法的滿足你的需求。

食品是豐富了,但問題隨之而來。過去前店后廠的作坊模式雖不符合現代規范化管理的趨勢,但透明生產更容易贏得信任。小時候賣豆腐的地方能親眼看到“豆腐生產線”上蒸騰的熱氣,現在去農貿市場我也喜歡買現磨的芝麻醬。但工業模式下,食品工廠的圍墻隔絕了公眾了解食品生產的途徑,讓他們產生了隔閡感。

中國有句古話講“無商不奸”,因此人們對食品企業有天然的不信任,加之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大家對各種加工食品可謂滿腹狐疑。不少人在超市購物時會習慣性的把食品包裝翻來覆去的看,還煞有介事的指指點點。實際上復雜的配料表、千奇百怪的食品添加劑讓絕大多數消費者一頭霧水,最后還是看一眼價簽了事。(你中槍了沒?)

你不是看不懂嗎?看不懂就好辦了!記者可以從這個角度挖掘吸引眼球的題材,比如“果凍”里面“居然”沒有果、“火腿”腸里“竟然”有雞肉等等??擅姘嚴餂]面包,老婆餅里沒老婆,蟹黃豆腐沒蟹黃,消費者對這種明擺著的東西漸漸失去了興趣。

記者們只好發掘新的題材,于是就出現了“XX成份的含量是多少?XX添加劑用了多少?”這樣的問題。而廠家對這類問題要么含混其詞“符合國標”,要么直截了當說是“商業機密”,隨后記者拿幾個負面詞語就能輕而易舉的勾勒出“企業有見不得人的勾當”。

事實上,食品標簽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打破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降低前面說到的“隔閡感”。除此之外它也將企業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標簽上的廠家、批號、條碼等信息更是食品溯源的重要線索。

然而知情權和企業利益需要取得平衡,食品的詳細配方是企業的商業核心,絕不可能告訴你,比如可口可樂配方的嚴格保密。你可能會問,配料表都已經寫出來了,還算秘密?的確,和民間的“祖傳秘方”相比,食品企業配方的透明度高得多,但并不等于沒有秘密。

以食品添加劑為例,有的食品同時含有兩三種防腐劑,這就是學問。通過不同種類防腐劑的“混搭”,產生“1+1>2”的工藝效果,降低防腐劑的總使用量,進而降低產品成本,企業就能獲得競爭優勢、贏得市場份額。你可能會表示懷疑:“添加劑本來就用得少,這能省幾厘錢?”你說的沒錯,但每種配料都進行細致配比,積小勝為大勝,對于一個規模企業來說,這種成本控制絕對是值得投入研究的。你說企業研發部門通過對不同配比的組合試驗得到的數據,能隨便告訴你嗎?不同的原料精細配比才產生了獨特的口味和最佳口感,企業能隨便告訴你嗎? 

食品行業門檻相對較低,配料是明的,工藝也是通用的,最能考驗研發實力的也就是原料的配比了。食品配料表如同銀行卡號,是可以告訴你的,但配料的具體用量配比如同銀行密碼,是不能說的。記者追問配方細節如同問完卡號還找人家要密碼,不覺得可笑嗎?你要覺得外國月亮圓,那看哪個進口食品會傻乎乎的把配料含量都標在包裝上的?

我國制定的食品標簽標準其實也是借鑒國外經驗,充分考慮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該標的一樣也不少。企業有責任和義務遵照標準執行,但企業合法的商業利益也必須得到有效保護。媒體和公眾參與食品行業的監督是好事,但過度要求知情權的行為純屬無厘頭。如果媒體一味消費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抹黑食品行業,到頭來遭殃的還是老百姓。

當然監管者也需要監督、規范企業的標注行為,引導和鼓勵誠信經營,避免誤導消費,打擊包括“掛羊頭賣狗肉”在內的違法違規的行為。其實在我看來,消費者需要搞清楚的不是配料表更不是具體成分的含量,而是要學會看營養標簽,并從總體上掌握“平衡膳食”的理念。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新浪博客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_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_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_ww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