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帶刺的進口蜂蜜

新食品·中國食品評介
2014.03.07

這是一個頗為奇怪的市場:按照市場經濟理論,商品的自然流向一定是按照從產地流向銷地、從供大于求的地方流向供小于求的地方的方向運動。而在蜂蜜市場上,卻似乎正在上演違背市場規律的產品流向——蜂蜜正從世界各地,流向中國蜂蜜產量居全球第一的市場。

來自寧波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1-11月寧波保稅區進口天然蜂蜜7.5噸,價值10.4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4.5倍,這些蜂蜜全部來自澳大利亞;而在2013年的Sial展上,進口蜂蜜產品多達30-40個,還有浙江裕蜂行進出口有限公司等經銷商打出“全球尋蜜專家”的口號,帶來了澳洲、泰國等地原裝進口的蜂蜜;在商超、網絡、電視購物、團購等各個渠道,進口蜂蜜的身影隨處可見。

進口蜂蜜進攻中國這個養蜂大國的市場,優勢何在?繁華的市場背后,隱匿著什么樣的問題?

現象:從兩個品牌到亂象叢生

8年前,新西蘭康維他(Comvita)蜂蜜首次進入中國市場,隨后德國瑯尼斯蜂蜜也來到中國,開啟了進口蜂蜜進入中國市場先河。據瑯尼斯中國總代理青島俐昊實業有限公司國內貿易部張經理介紹,其實進口蜂蜜剛進入中國市場時,銷量并不好,一是因為售價高,二是中國本身是產蜜大國,消費者更習慣選擇國產蜂蜜。

2010年成為進口蜂蜜市場的一個轉折點。2010年,央視曝光國產高價蜂蜜中摻入了低價油菜蜜,2011年,某企業老總曝光蜂業潛規則——全國年銷蜂蜜50萬噸,其中40萬噸是白糖加工……當“勾兌”、“造假”等字眼頻繁出現與對國產蜂蜜的報道之時,對于進口蜂蜜來說,原本密不透風的市場開始出現縫隙,轉機來臨。隨著進口食品市場的逐步開放,新西蘭、德國、澳洲、澳大利亞、巴西、美國甚至尼日利亞等國家的蜂蜜開始爭相涌進入中國市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進口蜂蜜品牌超過70個。

隨著進口蜂蜜市場整體空間增大,早期進入中國的瑯尼斯等品牌也從8年前的默默無聞,逐步打開市場,目前瑯尼斯的洋槐蜂蜜、蜂巢蜂蜜、王漿蜂蜜等產品成為中國消費者最新喜歡的產品之一。新西蘭的蜂蜜品牌康維他和蜜紐康(Manuka Health)也成功地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并且將“麥盧卡”蜂蜜的塑造成一種擁有強大健康能量的蜂蜜產品代表。除了在快消品市場,麥盧卡蜂蜜還在國內的保健品市場上成為一支生力軍。

癥結:渠道雷同,拼品牌

進口蜂蜜售價相當于國產普通蜂蜜的數倍。在某蜂蜜專賣店內的澳大利亞進口蜂蜜禮盒,內裝兩小罐,每罐250克,每盒428元。而據記者了解,國產蜂蜜平均價格不過是30元一斤,最貴的稀有品種也不過60元一斤。

那么一瓶終端價格200多到400多不等的進口蜂蜜應該在哪里賣?最初,企業所選擇的渠道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大型商超和高端百貨。

隨著進口蜂蜜品牌增多,這些終端也逐步加大了陳列面積。以青島的麥凱樂百貨為例,2010年該賣場中同時銷售了20多個進口蜂蜜品牌,貨架陳列面積跟之前相比增加了50%80%。但今年開始,賣場渠道開始逐漸對這些品牌進行清理。20138月,麥凱樂百貨中就只剩了10余個品牌。“賣場看中進口蜂蜜產品品質的同時,更注重的是銷量,雷同賣點和銷量不好的產品必然將清除賣場,這也是進口蜂蜜的一個洗牌過程。” 青島俐昊公司張經理表示。

百貨或精品賣場看似最適合的渠道,其實通過這個渠道銷售的產品數量卻是極其有限。比如某品牌的加拿大蜂蜜進入了上海精品超市cityshop,其實一天的銷量也就是1-2瓶,通過cityshop系統每月能消化的產品也只是30箱左右。“普通超市甚至根本不會出樣,因為進口蜂蜜一瓶至少200多元,而上海的冠生園蜂蜜價格只有幾十元,所以進口蜂蜜的銷量非常有限。而進入高端賣場費用也不菲,產品走量不大的話,在貨架上銷售的時間又長,利潤就會打折扣。”慎然咨詢機構顧問姚旭告訴記者。

為了尋求更多的銷售渠道,各進口蜂蜜品牌開始走向多元化運作的道路,如蜜紐康憑借制藥背景,與藥店和醫療渠道結合;康維他與東方CJ合作,在電視購物頻道中亮相;新西蘭HAUORA紐天然蜂蜜則以專賣店形式面向消費者;而德國瑯尼斯等更多品牌則是啟動電子商務渠道,借助京東、亞馬遜等平臺以及自設線上旗艦店,尋求與消費者接觸的新渠道。

但這些渠道能夠帶來的銷量,也并不穩定。

記者也采訪了美國加州黃金蜂蜜中國總代大連龍慶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經理孔先生,據孔先生介紹,加州黃金蜂蜜剛進入中國市場,為吸引消費者了解,在遼寧撫順開設了專賣店,目前正在尋找加盟商和代理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面臨一個問題,號稱是加州黃金蜂蜜的品牌太多,一時間無法創造好的市場銷量,雖然加盟是一種增加銷量的途徑,但整體市場環境有限和競爭壓力都讓這類品牌生存艱難。

電子商務平臺則成為小品牌進口蜂蜜的活躍陣地,由于投入費用低,所以運足起來很容易,但網絡上價格差距大,魚龍混雜,也給銷售和品牌推廣帶來難度。

解惑:進口蜂蜜逆向攻克中國市場,其實也是一場供給與需求的角力

蜂蜜屬于特產,每年收獲季之后,產地都會有大量的產品流出,而企業在利潤最大化的驅使下,便鎖定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進口食品市場。在正常的市場規律下,是需求決定供給,但當進口蜂蜜面對一個供過于求的市場時,就必須以供給創造需求。誰能在中國市場創造需求,誰才能贏得最大化的利潤。

“說到底,進口蜂蜜都來搶占中國市場,還是受利潤驅使。”姚旭告訴記者。姚旭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個集裝箱的蜂蜜貨值大概是5萬歐元左右,每瓶的產品的到岸價實際大約為40-50元人民幣。而當產品擺上終端貨架時,售價能達到200-300元。市場穩定一些的品牌大概在3個月之內能消化掉一個集裝箱的貨,這樣,除去所有成本,企業的利潤還能達到30-40萬元人民幣,這樣高的利潤空間對進口商的吸引力還是非常高的。“而且蜂蜜的保質期長,可以長期銷售,與其他進口食品相比,風險也降低了。”他補充道。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新食品·中國食品評介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_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_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_ww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