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蜂產品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東營蜜蜂研究所所長宋心仿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建議凈化蜂產品市場,嚴厲打擊“指標蜜”。宋心仿說,近年來,蜂蜜市場亂象叢生,魚目混珠,低成本高利潤的“指標蜜”(又稱“配制蜜”)十分猖狂,屢禁不止。
所謂“指標蜜”,實際就是假蜂蜜,一般是在20%的蜂蜜里添加80%大米糖漿進行勾兌。不論是在外銷還是內銷中,“指標蜜”普遍存在,市場上瓶裝、精裝、散裝蜜有之,原料企業大桶、小桶盛裝使用,內銷大行其勢,外貿出口也堂而皇之。“指標蜜”為何如此猖狂?除利益誘惑外,關鍵是其成分在檢測時不僅符合國家蜂蜜標準,甚至符合歐盟標準?,F有蜂蜜標準中的檢測技術,無法分辨天然或化學合成成分,不能將這些糖漿檢測出來,國家標準根本無法規范這種行為。換句話說,“指標蜜”就是赤裸裸的造假,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劑和不明成分,危害多,禍患無窮。其危害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嚴重損害蜂農的利益。造假企業收購2噸蜂蜜,至少可以生產10噸“指標蜜”。根據我國內銷和外銷份額,現有蜂蜜產量已經供給過剩,從而造成真蜂蜜銷不出去,嚴重危害養蜂業和養蜂人的利益。即使在去年洋槐蜜大幅減產、椴樹蜜基本絕收的情況下,年底蜂蜜市場上仍有2000多噸的庫存積壓。蜂蜜供給過剩,使蜂蜜價格呈下降趨勢,蜂農在生產中處于被動不利地位,所生產的蜂蜜賣不出去,蜂農的養蜂積極性勢必受到打擊。
二是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蜂蜜產品,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辨別真假。摻假蜂蜜的形態、色澤、口感等極其逼真,特別是濃度很高、理化指標也很高,完全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然而,“指標蜜”破壞了蜂蜜原有的品質,更不具有天然蜂蜜獨特的保健功能。消費者食用了假蜂蜜,不但收不到應有的保健效果,還會無形中增加糖漿的食用量,特別是假蜂蜜中食品添加劑過量,消費者長期服用必定會影響健康。
三是從長遠來看,將對養蜂業甚至整個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大量“指標蜜”的生產銷售,導致蜂蜜原料始終供給過剩,致使蜂農生產的真蜂蜜收購價格上不去,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蜂農棄蜂轉行,使養蜂人減少、行業受損?,F在我國蜜蜂授粉產業正處在發展初期,隨著授粉產業的發展,將需要更多的蜂群,一旦蜂群數量減少,勢必影響到授粉產業及農業生產,對整個生態平衡和糧油安全也帶來威脅。
2013年全球氣候惡劣,蜂蜜產量大大減少,按說價格應該上揚,但我國蜂蜜行情卻未見好轉,蜂蜜價格不僅不漲反而有所降低。雖然人人都知道蜂蜜是好東西,可人們卻不敢買,足見“指標蜜”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指標蜜”就是行業內最大的“毒瘤”,而這個毒瘤已經到了不得不開刀的地步。雖然國家嚴格監管,但懲罰力度顯然不夠,甚至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地方利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縱容了“指標蜜”的發展。因此,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徹底整頓蜂產品市場。
為此,宋心仿建議:加大對蜂蜜真偽鑒別技術的研究和投入
目前,蜂蜜摻假、造假技術水平越來越高,單一的檢測技術很難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且現有技術不能辨別天然與合成蜂蜜,這無疑給制假售假者以可乘之機。而大米糖漿并不是最后一站,接下來還可能出現別的東西。這就需要國家加大對蜂蜜檢測技術的研究和投入,下功夫拿出切實可行的檢測技術,以識別天然與合成蜂蜜。同時建議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盡快修改完善國家蜂蜜質量標準,使檢查部門打假有法可依,使制假企業無縫可鉆。
加強對蜂產品市場的監督管理
嚴格規范蜂產品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堅決取締制假售假工廠或作坊。進一步加大對蜂產品市場監督監控力度,全面組織蜂產品市場和質量情況調查,摸清實情,有的放矢,強化手段,出臺措施,全面治理。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工商行政、質量監督、衛生等執法部門應相互配合,加速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制,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和虛假宣傳、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尤其要加大處罰力度,一經發現加重處理,視情節實行刑事、經濟處罰同步制裁,使其無喘息之機,堵塞其生存空間,依法維護蜂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凈化蜂產品市場,推動養蜂事業健康穩步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