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的國際化棋局

金融時報
2014.03.07

兩年前,中國國有的糧食貿易企業中糧集團(COFCO)宣布,將拿出100億美元用于海外并購。今天,人們已經看到了它行動的決心。

上周,中糧與有著94年歷史的糧食貿易企業Nidera達成協議,將收購后者的控股權,以進軍南美市場。

此外,中糧還在與總部位于香港的來寶集團(Noble Group)洽談,討論組建一家從事糖、大豆和小麥業務的合資企業。來寶是亞洲主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

憑借上述兩起交易,這家中國頭號糧食進口商將與國際各大糧商形成直接競爭之勢。它的競爭對手將包括長期以來并稱為“ABCD”四大公司的ADM(ArcherDanielsMidland)、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LouisDreyfusCommodities),此外還有實力強勁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斯特拉塔(GlencoreXstrata)。

咨詢公司HighQuestPartners總經理、邦吉公司前高管菲利普德拉彼魯茲(PhilippedeLapérouse)說:“這是一筆大交易,它讓中糧和來寶成為市場上的大玩家,讓它們的業務更加多元化。”

以中糧的財力,要在國際上做強做大不在話下。不過,由于中糧有10.6萬雇員,且長期以來作為國有壟斷企業存在,它更有可能為中國采購糧食,而不會在不同市場之間從事套利交易。去年,中糧的總營收增長13%,達到317億美元,但利潤下滑20%,至5.85億美元。相比之下,嘉吉公司的總營收為1367億美元,利潤為23.1億美元。

中糧構建全球供應鏈的行動與中國在農業領域優先政策的變化是一致的。隨著中國居民收入增長,他們的膳食種類更加多樣化,但這遭遇到可耕地和潔凈水短缺的矛盾,使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得不放棄一直以來不愿從國外進口飼料的立場。

中國財政部在昨日發布的年度預算中表示,將“推進農業走出去,積極利用國外資源。”

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生產的大豆大部分被中國買走。來自中國奶牛場的需求推高了北美苜蓿干草的價格。中國還進口泰國大米、澳大利亞的大麥、西非的可可。

中國今年的年度農村政策文件明確要求增加玉米進口。美國農業部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格勞伯(JosephGlauber)說:“放在整個玉米市場來看,目前中國的進口量仍然較小,但這個數字在不斷上升,潛力非常大。”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國。

亞洲市場的需求成為近年農業領域并購交易的一大驅動力。嘉能可斥資61億美元收購了在多倫多上市的谷物貿易商維特拉(Viterra),這使嘉能可得以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進口小麥。日本貿易商丸紅(Marubeni)去年以27億美元(不含債務)收購美國谷物交易商高鴻(Gavilon),丸紅由此獲得了在美國的谷物基礎設施,并做好應對中國需求上升的準備。相似的戰略促使ADM出價30億美元競購澳大利亞谷物公司GrainCorp,但澳政府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否決了這項交易。

中糧集團在其五年計劃中提出,2015年以前將投資100億美元用于海外并購。其他目標還包括,到2015年時,將加工能力從2012年的5000萬噸提高到每年7700萬噸。這其中的部分油籽壓榨和玉米碾磨產能將來自中糧與一些國際貿易集團建立的合資企業,但中糧與這些國際貿易集團之間目前還是競爭關系。

在中糧生產的各類加工食品中,糖是繼谷物之后的第二大重點領域。2011年中糧收購了澳大利亞出口糖企塔利糖業(TullySugar)。不過,中糧不太可能把準備用于并購的資金全部投向大宗商品領域。它的產品中還包括長城葡萄酒、蒙牛乳業及其他一系列包裝食品品牌,而且該集團還在尋求收購更多品牌。

與來寶集團的交易將增強中糧在糖市場的實力,并為該集團在美國谷物市場建立一個橋頭堡。目前,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已是來寶集團最大外部股東。

北京東方艾格農業咨詢有限公司的馬文峰表示:“來寶集團在中國有極為深厚的背景,該集團與中國政府有著密切聯系。”

一些投行雇員和農業投資者表示,Nidera集團亟需營運資金。中糧集團通過投資近13億美元獲得了該集團51%的股份。Nindera集團得名于荷蘭、印度、德國(Deutschland)、英國、俄羅斯和阿根廷六國的首字母組合,該集團從上世紀20年代就在這些國家開展業務。

在美國受過教育的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表示,入股Nidera與中糧“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農產品企業的戰略目標是一致的。

一名為農產品公司提供咨詢的銀行雇員表示:“通過收購Nidera股權以及與來寶集團的交易,中糧等于是在打造ABCD的另一個強勁競爭對手。”

中國官方與國際糧商的關系不太融洽,因為部分官員擔心這些跨國企業擁有過高的定價權。

中國商務部要求丸紅和高鴻在中國市場的大豆銷售渠道保持相互獨立,以此作為批準雙方收購交易的條件。近幾個月來,ADM和路易達孚等企業多艘運載玉米的貨船在抵達中國港口后不得不返航,原因是這些玉米產品被疑采用了未經認證的轉基因種子。

對于中糧朝著中國國際化農產品貿易公司的轉型,不是所有人都感到歡欣鼓舞。

包括中國最大民營農產品企業新希望集團在內,多家民營飼料生產商多年來始終在四處游說,希望中國放開玉米進口,然而它們在從事谷物進口方面仍然受到限制。

馬文峰補充說:“中國在海外開展農產品業務必須有一家企業發揮帶頭作用,目前中糧集團在扮演這個角色,不過我希望中國更多民營企業同樣能夠參與其中。”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金融時報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_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_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_ww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