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言
來源:聯商網(ID:lingshouzixun)
不久前,加拿大便利店巨頭ACT正式宣布撤回對7-11母公司Seven&i控股(以下簡稱7&i)的收購提案。
這意味著,7&i失去了通過外部資本和管理經驗注入,實現快速轉型的“捷徑”。面對股東的急切期待、加盟商日益增長的焦慮,以及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如今的7-11便利店已沒有退路。
數據不會說謊。7-11日本公司2025財年第一季度營收下降0.7%,營業利潤下滑11.0%,已連續五個季度呈現負增長態勢。雖然7-11在日均銷售額方面確實占優,但與2019年的數據相比,7-11的增長率僅為5%左右,而全家和羅森都達到8%左右。
面對危機,這次7-11的回應姿態與以往不同。
01
解讀2030中期計劃
在最新的“2030財年中期戰略說明會”上,7&i新任社長史蒂文·海斯·戴卡斯直言:“我們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能夠贏得顧客的信賴。長期的成功讓公司滋生了自滿心理,導致我們安于現狀?!?/p>
根據此次發布的財務目標,7&i計劃到2030財年實現營業收益11.3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497億),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1.3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32億),與2024財年預測值相比,分別增長13%和44%。
7&i現任社長史蒂文·海斯·戴卡斯
在組織方面,公司將重新劃分控股公司與事業公司的職能邊界。戴卡斯指出:“過去母公司并未充分理解各業務內容,卻對各子公司下達過多具體指示”,導致“缺乏一貫性與清晰性,造成了執行力和反應速度的嚴重問題”。今后,7&i將聚焦業務監督與資源配置,子公司則擁有更大的決策自由度,以提升整體運營效率與靈活性。
在增長戰略方面,公司計劃在日本國內凈增約1000家便利店。在2030財年前,公司將投資30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6億),對5000家以上的現有門店進行重新布局等升級改造,每家門店的年均銷售增長目標為2%。
在北美市場,公司計劃新開1300家門店,同時擴充高利潤率的自有品牌商品。線上方面,將每年新增200家支持“7NOW”即時配送服務的門店。北美業務的年均銷售增長目標為2.4%。
在優化成本方面,公司計劃通過專注便利店主業、組織精簡等措施,將7&i的銷售管理費用從目前的81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9.4億)削減一半。同時,公司將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以改善門店運營效率,彌補當前在該領域落后于同業的局面。
此前,7&i更多是被動應對外部變化,如分析消費行為變化、渠道變化、通脹壓力等,更多停留在認識問題的層面。而此次戰略有所不同,7&i提出了更具體的執行方案,如投資店鋪設備、更新商品、發展數字化服務等,試圖從根本上創造差異化價值。
然而,口號終究要用行動來驗證。
02
日本7-11先行一步
據悉,7-11日本公司已開啟第一批店鋪改裝項目。
目前,7-11已在日本首都圈和關西地區的約10家店鋪展開改裝,公司目標2025年內完成100家店鋪,到2027年2月(2026財年)完成500家店鋪的改裝。除加盟店店主自建土地和建筑物的店鋪外,改裝費用由7-11總部承擔。部分店鋪需停業1-2天,這是10年來7-11首次開展同等規模的店鋪改裝。
具體而言,現有6-7米長的收銀臺將延長至約8.4米。收銀臺較短的店鋪有4000家,占日本店鋪總數的約20%,具體改裝店鋪將根據店鋪競爭力和加盟店店主的意向等因素決定。
7-11將通過調整商品貨架位置確保延長收銀臺的空間,部分店鋪還計劃縮減員工休息室和商品庫存區面積。改裝后的收銀臺區域除放置現沖咖啡機外,還將增設炸雞、現做面包及烘焙點心的展示柜,并增加水果蔬菜奶昔、紅茶等現制飲品的品種。
受銷售額下降影響,原先擺放在窗邊的雜志貨架將從5個減至2個左右,騰出的空間將用于陳列日用品和雜貨。此外,店內空余區域將增設專柜,陳列自有品牌“7-11 Premium”冷凍食品和軟糖等高人氣零食。
公司董事竹井浩樹表示:“公司需要持續創造價值,在開發新商品的同時,優化顧客所需商品的賣場布局,以提升到店客流量和銷售額?!?/p>
7-11日本社長阿久津知洋則坦言:“與競爭對手相比,消費者認為我們在商品結構上存在不足?!边@一判斷得到了銷售數據的印證:5月份既有店鋪銷售數據顯示,羅森同比增長4.9%,全家便利店增長2.9%,而7-11基本持平。對此,阿久津知洋表示:“這些數據反映了顧客對我們的真實評價,我們必須虛心接受消費者更青睞其他品牌的事實?!?/p>
03
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
戰略宣言的熱度褪去后,7-11這場自救需要更冷靜的審視。
從基本面看,7-11仍然擁有令競爭對手艷羨的“硬實力”。170家專用工廠構建的供應鏈體系,至今仍是其他便利店難以復制的核心壁壘。日本單店日均銷售額69.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3萬),依然比羅森和全家高出20%以上,這說明7-11的品牌號召力和運營效率基礎依然扎實。
然而,挑戰同樣不容小覷。日本便利店市場的飽和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增1000家門店,其可行性確實令人質疑。正如業內人士所擔憂的:“市場就這么大,新開店鋪很可能只是左手換右手,從現有門店分流客源?!?/p>
事實上,顧客和加盟商對7-11的反饋,比實際銷售數據反映的情況更為“嚴厲”。這源于7-11本就比其他公司承載著更高的期待。但或許是因為對自身競爭力過于自信,7-11在洞察顧客心理方面的態度有所減弱,應對措施也總是滯后。
更關鍵的是組織變革的執行難度。戴卡斯坦承“7&i還不是真正的全球化公司”,承認全球化人才短缺的問題。但人才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管理流程的重塑也需要時間來驗證效果?!皼Q策權下放”這種去中心化的變革在理論上很美好,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會遇到利益沖突、文化阻力等諸多障礙。
從時間維度看,7-11面臨的壓力更加緊迫。承諾突破每股26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6元)的目標,意味著公司必須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展現出實質性的業績改善。正如巖井COSMO證券分析師菅原拓所言,現在已進入“用數字證明成果”的階段。
不過,從行業趨勢看,7-11或許還是趕上了一個關鍵的時間窗口。日本便利店行業正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這種結構性變化帶來了重新洗牌的機會。當下,日本三大便利店巨頭(7-11、全家、羅森)紛紛布局“下一代便利店”。7-11在供應鏈和品牌方面的深厚底蘊,若能搶占先機,找到可持續、可復制的模式,還有機會重回正軌。
寫在最后
7-11創始人鈴木敏文曾說,真正的競爭對手不是“同行業者”,而是“顧客”。只有不斷超越顧客的期待,才能在變化的市場中保持領先。正是這種“顧客心理”理念,讓7-11走上巔峰;而如今,失去它,也讓7-11陷入泥沼。
背水一戰的好處是,所有人都清楚失敗的代價。只是,這場變革不會因為情懷而勝利,它需要更快的反應速度、更精準的顧客洞察,以及真正觸動加盟商與消費者的改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