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發酵=下一個黃金賽道?560億市場正在“菌”臨天下

FFL未來食品實驗室
2025.08.11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23年我國生物發酵市場規模達2146億元,預計到2029年,市場規模進一步增長至3147億元。

文:趙曉蕊

來源:FFL未來食品實驗室(ID:gh_623924047e20)


在養生需求日益精細化的今天,人們既渴望中藥的溫和調理,又期待更高效的吸收與更友好的體驗。中藥發酵正是應需而生——它以微生物為“橋梁”,讓黃芪、枸杞等傳統藥材在發酵中完成“蛻變”:毒性成分降低,活性物質倍增,大分子轉化為易吸收的小分子。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中藥發酵市場規模已達560億元,且以年超15%的增速擴張,成為中醫藥現代化與大健康產業融合的“新引擎”。從傳統陶缸發酵到AI智能監控,從單一藥材處理到多菌協同轉化,中藥發酵正在重構我們對“中藥”的認知。


01

560億「中藥發酵」黃金賽道崛起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23年我國生物發酵市場規模達2146億元,預計到2029年,市場規模進一步增長至3147億元。其中,中藥發酵細分市場規模為56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15%?,F代中藥發酵技術的市場規模正在穩步增長,而這一現狀是政策支持、消費升級和技術突破共振的結果。


現代發酵技術通過優化發酵工藝,顯著提高了中藥的藥效和質量,推動了中藥行業的發展。而中藥發酵的核心邏輯是通過微生物代謝實現“藥性轉化”,主要分為三種模式:①固體發酵:以中藥材為基質,在固態環境中進行微生物培養。該技術工藝簡單、成本低,但工業化生產需解決批次穩定性問題;②液體發酵:將中藥材提取物與培養基混合,在液態環境中進行深層發酵。通過恒溫發酵實現中藥材小分子化,生物利用度能大大提升;③雙向發酵:微生物與中藥材相互作用,形成“菌藥共生”體系。例如,蟬擬青霉與甘草渣雙向發酵后,甘草苷溶出率能有所提升,同時產生新活性成分。


▲圖源:網絡


目前,發酵中藥的一些主流技術有:①復合酶解技術,通過纖維素酶、蛋白酶等多酶協同作用,破解中藥材細胞壁,釋放活性成分;②益生菌定向發酵技術,篩選特定益生菌(如植物乳桿菌、雙歧桿菌),對中藥材進行靶向轉化;③合成生物學技術,通過基因編輯改造微生物代謝通路,精準合成目標成分。例如,利用CRISPR技術改造酵母菌,使其在發酵過程中同時合成多種功能成分,實現“一菌多效”。


02

中藥發酵企業的分層布局


在技術的加持下,中藥發酵市場“節節攀升”,顯示出廣闊的增量空間。那當前布局企業的現狀又是如何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從區域分布和競爭格局兩個角度入手,來窺探中國的中藥發酵企業。


1、區域分布


在中國,中藥發酵產業已形成明顯的區域集聚特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東部技術、中部傳統、西部特色”,區域之間既存在競爭,也共同協作。


①東部地區:技術主導


東部地區是技術創新高地與產業規?;瘶藯U,以上海、江蘇、浙江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憑借生物科技實力與經濟優勢,成為中藥發酵技術研發與高端制造的策源地。


該區域在中藥發酵領域已形成覆蓋菌種篩選至智能生產的全鏈條精準發酵技術體系,擁有數量眾多的專利與成熟配方,在規?;a方面保持領先地位,推動著中藥發酵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該區域企業聚焦高附加值產品,如功能性發酵飲片、靶向遞送制劑等,在抗腫瘤、免疫調節等細分市場占據主導。


②中部地區:傳統資源


中部地區是傳統資源現代化的創新試驗田,以安徽亳州為核心的中部地區,依托全球最大中藥材市場與百萬畝種植基地,走出“藥食同源+治未病”的特色路徑。


該區域深度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通過智能發酵工藝實現精準控溫與菌種優化,推動中藥成分向分子級轉化,既保留中藥材活性成分,又有效解決傳統養生品吸收效率低、易上火等痛點,形成與東部技術導向相區別的差異化發展模式。


此外,亳州還依托“中華藥都”品牌效應,構建從種植、交易到發酵生產的全產業鏈,其中,中藥發酵占比持續提升。


③西部地區:特色資源


西部地區是特色資源深加工的價值轉化樞紐,以甘肅、四川等西部省份為代表,其依托沙棘、枸杞等特色藥用植物資源,發展資源導向型發酵產業。


盡管技術與品牌影響力較弱,但西部地區在特定原料深加工上獨具優勢:新疆的枸杞多糖發酵等項目,通過與東部企業技術合作實現價值躍升。其中,沙棘制品、枸杞發酵液等品類成為增長引擎。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市場開拓,西部正從原料供應地向特色產品輸出地轉型。


由上可以看出,三大區域通過技術互補(東部輸出工藝、西部提供原料)、市場聯動(中部承接傳統養生需求、東部開拓高端市場)形成協同網絡。這種“東部研發+中部轉化+西部供應”的模式,正在推動中國中藥發酵產業從分散走向集群化發展。


2、競爭格局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中藥發酵行業呈現出多元化、分層化的特點。整體而言,市場競爭主體可分為三大類:


大型藥企憑借其資金實力、品牌影響力和渠道優勢,在高端市場占據重要位置。一些企業通常通過并購整合、擴大生產規模和加強品牌建設來鞏固其市場份額,在產品線上注重全系列覆蓋,在渠道上則側重醫院、藥店等專業通路。


專業生物科技公司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競爭力,在細分領域建立專業優勢。菌鑰大健康就是典型代表,其專注于精準發酵技術研發,構建了包含4000余株專利菌株的資源庫,形成難以復制的技術壁壘。這類企業雖然在整體規模上不及大型集團,但在特定技術領域或產品類別上往往具有領先優勢,通過產學研合作和知識產權保護維持其競爭力。它們通常更注重B2B業務,為其他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或原料產品。


創新型中小企業則通過差異化策略在細分市場尋求突破。比如杭州一些不加班等企業通過開發生物發酵技術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創新應用,滿足特定消費群體的需求。這類企業雖然規模小,但機制靈活,創新活力強,常常能夠快速捕捉市場新趨勢并作出反應。它們的產品通常更具個性化和創意性,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尤其受歡迎。在營銷方式上,這類企業更依賴社交媒體和內容營銷,通過精準定位和社群運營建立品牌忠誠度。


綜上,可以看出中藥發酵的玩家們正以“因地制宜、各展所長”的邏輯重塑產業格局。這種“區域錯位競爭+企業優勢互補”的玩法,既讓資源與技術精準對接,也讓中藥發酵從實驗室走向更廣闊的消費市場,推動產業在傳承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03

從實驗室到消費端的爆款產品邏輯


為了更深入地探究中藥發酵產品,FFL在抖音、天貓、京東三大平臺,以銷量為依據,篩出了15款中藥發酵產品并解析,如下表所示。

▲圖源:FFL未來食品實驗室


根據表格內容,從銷量維度鎖定以下三款產品,分別是仁和葛根酵素草本飲品(3000+)、羊爸爸陳皮麥芽山藥發酵飲(2000+)、三生康養烏梅復合植物酵素飲(2000+),下面將從配方維度、技術維度、待改善方面三方面進行剖析,具體呈現以下特點:


1、配方優勢


①健脾代謝組方:以葛根、枳椇子為核心,配伍植物乳桿菌等益生菌,形成“藥食同源+微生態調節”的雙重作用機制。葛根素與枳椇子苷通過發酵轉化為小分子活性物質,結合益生菌的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協同提升脾胃運化能力與脂肪代謝效率。


②養胃經典復配:陳皮、麥芽、山藥等傳統健脾食材經定向酶解后,與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復配。陳皮揮發油通過發酵產生新的酚類化合物,麥芽淀粉酶活性大大提升,山藥多糖分子量降低,可以顯著增強腸道黏膜修復能力。


③滋陰酵解體系:烏梅、桑葚等富含花色苷的食材,經雙菌(酵母菌+醋酸菌)分段發酵,花色苷轉化率大大提升,同時生成γ-氨基丁酸等助眠成分。發酵過程中添加的β-葡萄糖苷酶使桑葚中的白藜蘆醇溶出,形成“潤腸+助眠”雙重功效。


2、技術優勢


①精準發酵控制:采用液態酶解半連續發酵技術,通過實時監測pH值、溶氧量等參數,實現葛根素與枳椇子苷的定向轉化,發酵周期大大縮短,較傳統固態發酵效率有顯著提升。


②菌種協同增效:篩選耐酸耐膽鹽的專利菌株(如植物乳桿菌BXM2),與藥食同源成分形成共生發酵體系。


③活性成分保護:運用真空冷凍干燥與多層包埋技術,益生菌在常溫下保存6個月后,存活率仍較高,較傳統噴霧干燥技術活性物質顯著提升。


3、待改善方面

 

①功效成分標準化:目前,產品中的有效成分(如葛根素、山藥多糖)含量波動范圍較大,需建立HPLC指紋圖譜質控體系,確保批次間穩定性。


②口感優化瓶頸:部分消費者反饋發酵飲品存在酸澀感,需通過添加天然甜味劑(如低聚果糖)與風味酶(如柚苷酶)進行口感修飾,將感官評分提升。


③劑型創新滯后:現有液態劑型在高溫環境下易變質,需開發晶球包埋固體飲料劑型,實現高溫環境下活菌數穩定保持。


④生產成本控制:精準發酵設備投資成本較高,導致終端定價較高,需通過模塊化設計與智能化改造,將生產成本降低。


⑤臨床數據支撐:現有產品功效多基于體外實驗,缺乏人體臨床試驗數據(如雙盲對照試驗)。建議開展針對目標人群(如脾虛型疲勞者)的臨床研究,以增強市場說服力。


因此,企業需以“藥食同源精準配伍+微生物發酵技術”為核心,兼顧品牌心智打造與場景細分滲透。但全行業仍需突破“發酵參數標準化、功效驗證科學化、消費教育體系化”等瓶頸,方能推動中藥發酵從“品類爆紅”走向“產業長紅”。


結語


未來,中藥發酵領域將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進行轉變。比如,在技術方面,可以推出精準發酵技術,通過宏基因組學解析中藥材-微生物互作機制,實現“一藥一菌”精準配伍。在生產方面,可以進行智能化生產,利用AI監控發酵參數(溫度、pH、溶氧量),結合區塊鏈技術實現全流程溯源。此外,還可以進行個性化定制,基于腸道菌群檢測結果,為消費者提供專屬中藥發酵方案。


總之,中藥發酵的崛起,從來不是對傳統的顛覆,而是對智慧的傳承與革新。當560億元的市場規模遇上合成生物學、AI監控等技術突破,當亳州的藥材資源牽手長三角的研發實力,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產業的擴容,更是中醫藥從“經驗醫學”走向“精準科學”的跨越。


未來,隨著個性化發酵、智能化生產等技術的落地,中藥發酵或許會像益生菌酸奶一樣融入日常。而這場變革的核心,始終是“讓中藥更好地服務于人”:既保留千年養生智慧,又用現代科技打破“慢效、難喝、吸收差”的壁壘。


* 參考來源:

[1]前瞻研究院《2024年中國生物發酵行業全景圖譜》

[2]摩熵咨詢《2024年中藥行業全景解讀:發展歷程、產業鏈、市場規模及增長趨勢》

[3]武小琪,宮文靜,李國玉,等.微生物發酵中藥的盲區與挑戰:從菌種選擇到質量控制[J/OL].生物技術進展,1-11[2025-07-31].

[4]宋沁潔,李咸慰,李國峰,等.中藥發酵研究新進展[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24,41(10):1298-1305.

[5]管詠梅,李麗琴,張煜薇,等.發酵技術在藥食兩用中藥葛根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24,49(21):5797-5804.

[6]AHTV第一時間《古井健康亮相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展現東方本草發酵營養品牌魅力》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FFL未來食品實驗室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_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_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_ww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