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納食(ID:kuaixiao6699)
清晨六點,城市尚未完全蘇醒,24小時便利店的燈光依然明亮,店員正在整理貨架,準備迎接早高峰的第一波顧客。店內,時不時過來幾個外賣騎手在貨架間快速穿梭,取走一件件即時配送的商品——這樣的場景正在全國各地的便利店上演。
但鮮為人知的是,在這看似繁忙的表象下,整個行業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陣痛。
便利店,這個曾經被譽為“最接近消費者的零售業態”,如今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
01
從“黃金時代”到“光環漸退”
在商業的浪潮中,便利店曾經是城市中一道獨特且充滿活力的風景線。它們分布在大街小巷,憑借其小巧靈活的店面、快速的購物體驗、豐富的商品種類和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滿足著人們隨時隨地的消費需求。它們以“小而美”的姿態填補了大型商超與社區小賣部之間的市場空白,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零售業中增長最快的業態之一。
(圖源:微博@羅森中國LAWSON)
然而,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行業卻開始顯露出疲態。從數據來看,便利店業態普遍面臨明顯的客流與客單價下滑壓力。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4年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全國便利店銷售額增速從2016年的同比增長30.7%下降到2023年同比增長10.8%;門店數量增長率從2020年同比增長46.0%的高點下降至2023年同比增長7.0%;平均單店日營收也從2016年同比增長26.7%發展到2023年同比下降2.0%。
與此同時,多家上市便利店企業財報也顯示近幾年行業整體利潤率和單店日均銷售額有所下滑,客流量減少的趨勢愈發明顯。那些曾經24小時燈火通明的玻璃櫥窗,如今有不少已經貼上了“轉讓”“閉店”的告示。
便利店,這個不足百平米的空間,承載著都市人的早餐時光、加班夜歸的慰藉、應急需求的滿足,承載了太多消費者的生活記憶與情感寄托,更折射著中國零售業態的迭代軌跡。近年來,即時零售的狂飆突進、消費需求的代際變遷、商業競爭的多維升級,讓傳統便利店站在了轉型的關鍵階段。
然而,在行業集體焦慮的表象下,一場關乎“人、貨、場”重構的進化正在悄然發生——便利店正從單純的商品售賣空間,向社區生活服務樞紐乃至更廣闊的空間蛻變,在堅守“便利”本質的同時,開辟著可持續發展的新藍海。
02
誰在“擠壓”便利店?
即時零售的崛起正在重塑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美團、餓了么等平臺推出的“30分鐘送達”服務,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獲得與便利店相似甚至更豐富的商品選擇。數據顯示,2024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突破8000億元,增速達50%。這種“萬物到家”的新模式正在擠壓便利店的傳統領地——應急性購物需求。
有消費者坦言:“以前加班時會去樓下便利店買宵夜,現在直接在外賣平臺下單,選擇更多,還不用自己下樓?!备鼮閲谰氖?,這些互聯網平臺憑借強大的數據能力和資本優勢,正在構建自己的前置倉網絡,其密集程度甚至超過了傳統便利店。
這種“看不見的便利店”正在以另一種形式滿足都市人的即時需求,讓實體門店的競爭優勢逐漸弱化。
零食折扣店的異軍突起讓便利店的商品結構優勢逐漸弱化。
近年來,以“好特賣”“零食很忙”為代表的硬折扣店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蔓延,它們以出廠價直供的模式,將同類商品的價格壓到便利店難以企及的水平。
比如,一罐在便利店售價6元的可樂,在折扣店可能只要3.5元;一包便利店賣12元的薯片,折扣店僅需7元。這種價格上的碾壓讓便利店的“便利溢價”變得越發無力。
(圖源:微博@趙一鳴零食)
而且,這些折扣店往往選址在社區周邊或商業中心,與便利店的目標客群高度重合。一位便利店加盟商無奈地表示:“我們的老顧客現在都去折扣店囤貨,只在我們這里買些急需的小東西,客單價下降了一半不止?!?/p>
消費結構的深層變革正在動搖便利店的存在基礎。
前幾年外部因素沖擊下,使得如今消費者的日常囤貨意愿增強,消費行為日趨理性,“性價比”成為購物決策的關鍵詞。這種變化對以“即時性”和“便利性”為核心賣點的便利店構成了根本性挑戰。
與此同時,Z世代消費者的崛起帶來了全新的消費理念,他們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不再僅僅滿足于購買基本的生活用品和食品飲料,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體驗感和社交屬性。便利店曾經引以為豪的“標準化”運營模式,如今反而成為了創新的桎梏。
03
當“便利”不再是充分條件
便利店行業轉型進行時
在這場全方位的沖擊下,便利店行業并非坐以待斃,而是開始了艱難而富有智慧的轉型探索。一些領軍企業已經意識到,單純依靠地理位置和營業時間的優勢已經不夠,必須重新定義“便利”的內涵。
從行業數據來看,2024年便利店品牌逐漸加碼布局即時零售,近4成企業開通即時零售業務,銷售占比較上一年大幅上升11.4%。超過25%企業已設置或計劃設置前置倉;積極擁抱24小時云值守技術,成為企業擴寬服務半徑和延長經營時長的一種重要手段。
在具體業務拓展方面,部分便利店開始引入現制茶飲和輕食吧臺,將單純的商品銷售轉變為“商品+服務”的復合體驗;一些門店嘗試與社區服務中心合作,提供快遞代收、洗衣服務等便民功能,增強用戶黏性;還有品牌推出了“便利店+咖啡館”的混合業態,用場景創新吸引年輕客群。
此外,通過數字化轉型將傳統的“人找貨”模式轉變為“貨找人”的智能零售新范式;通過供應鏈重構向上游延伸,借助聯合采購、自有品牌開發等方式降低成本、提升毛利;通過與社區的深度融合讓自身超越購物場所的范疇展現出便利店作為社區生活樞紐的潛力......這些嘗試雖然尚未形成規模效應,但已經展現出行業求變的決心與智慧。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零售業的今天,便利店的價值內核反而愈發清晰。有相關數據顯示,即便在即時零售滲透率最高的一線城市,消費者對“15分鐘內獲取商品”的即時需求仍有不少是通過便利店滿足。這種難以被替代的即時性優勢,源于便利店獨特的空間價值——它們不是冰冷的倉儲點,而是嵌入社區肌理的“生活微樞紐”。
某連鎖便利店的監控數據揭示了這種價值的多元呈現——清晨7點的早餐高峰,上班族熟練地取走預包裝的三明治與現磨咖啡;午后3點的下午茶經濟,附近寫字樓的白領們為鮮切水果與即食沙拉駐足;深夜11點的“情緒消費”時段,加班族帶著疲憊選購能量飲料與速食面;凌晨2點的應急時刻,居民為孩子的退燒藥匆匆而來。
這些碎片化的消費場景,構成了便利店不可復制的生存土壤。
(圖源:微博@美宜佳官方賬號)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回望,便利店的困境實質上是整個零售業變革的縮影,消費者的需求在變,購物的場景在變,商品的流通方式在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當技術變革不斷重塑零售形態,當消費需求持續迭代升級,便利店行業的進化遠未結束,這個陪伴城市成長的零售業態,正在以“便利”為原點,通過商品重構、數字化轉型、空間再造、生態協同的多維創新,書寫著行業發展進階的新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