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超,殺紅了眼!

正和島
2025.09.20
是跟風,還是求生;是火坑,還是未來?

文:豆汁兒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有人說,胖東來隨便一個年銷幾億的單品,就夠救活一家中型上市公司。


永輝聽進去了。


連續虧了幾年之后,2024年5月,永輝請來“胖東來幫扶團隊”,并決意押注自有品牌——計劃五年內開發500個自有品牌單品,目標是占到總銷售的40%。


之后不久,山姆因為悄悄把一些Member’s Mark(MM山姆自有品牌)商品換成好麗友、衛龍這些市場通貨,被會員罵上熱搜。


山姆反應很快,馬上認錯、下架、回調。


一場無聲的戰爭早已打響。


一邊是傳統商超拼命加碼,一邊是零售巨頭紛紛下場——京東、美團、阿里都沒閑著,而它們手里都握著同一張牌:自有品牌。


是跟風,還是求生;是火坑,還是未來?


01

是老套路,還是新玩法?


其實超市做自有品牌,早就不是什么新概念。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等外資零售巨頭相繼進入中國。它們以明亮的環境、齊全的品類、高效的管理,迅速重塑了國人對“購物”的認知。


1996年,德國麥德龍在上海開出中國首店,其倉儲式商業模式宛如一聲驚雷,填補了中國市場的空白。


與山姆類似,麥德龍提出“我們是顧客的倉庫”理念,門店即倉庫,選址偏好獨立建筑與停車場,遠離購物中心。


更重要的是,其自有品牌商品滲透率超70%?!胞溦檫x”瞄準中高端品質,“宜客”主打高性價比民生品,連續五年保持雙位數增長,2025年計劃再推200-300款新品。


至今,麥德龍在中國86家商場覆蓋58城,2022–2024年連續三年在會員店滿意度中名列前茅。


同年,山姆攜自有品牌Member’s Mark登陸深圳,以260元年費篩選中高收入家庭。SKU(最小存貨單位)僅4000多種,自有品牌占比卻超30%。瑞士卷、烤雞、牛肉卷等明星單品,現在仍是中產會員們的心頭好。


山姆會員店(北京石景山店)


而Costco(開市客)2019年才進入中國,卻憑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迅速站穩——該品牌貢獻其全年收入三分之一,被許多人稱為“性價比之王”。


可以說,中國自有品牌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外資零售的啟蒙。


國內超市也并非沒有嘗試。


1996年,上海華聯超市就注冊了“勤儉”牌;后來華潤推出“潤之家”,大潤發直接叫“大潤發”,物美也有“給你省”……只可惜,很多自有品牌一直不溫不火,沒成氣候。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些自有品牌缺乏系統性的研發、品控和供應鏈支持,更多是停留在“貼牌”階段,沒有形成真正的商品力和用戶認知。


轉折發生在最近幾年。


2022年《中國自有品牌藍海戰略白皮書》顯示,90%的消費者知道自有品牌,50%能準確說出名字,35%的人在過去的半年里買過。


消費者對自有品牌的認知和接受度明顯提升,為超市發力自有品牌提供了市場基礎。


02

巨頭紛紛入場


“不做自有品牌,你都不好意思參加行業會議?!币晃涣闶燮髽I經營者這樣感慨。


到底是什么,讓所有超市突然開始狂追自有品牌?


1. 掙錢更多,差價自己掙


莊帥,百聯咨詢創始人,點出一個關鍵:“自有品牌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省掉品牌宣傳和渠道開發費?!?/p>


傳統超市很多時候像是在“賣貨架”——收進場費、堆頭費、條碼費,賺的是“房租”邏輯的錢。而自有品牌,是實打實從工廠到貨架,中間環節越少,毛利空間越大。


一旦量跑起來,自有品牌比外采商品成本能降20%-30%。


所以,在線上流量見頂、線下轉型艱難的背景下,巨頭們紛紛押注大型折扣超市,全力發力自有品牌——


阿里推出“超盒算NB”,自有產品占60%;京東硬折扣首店自有品牌約占20%,七鮮超市達到60%;美團“快樂猴”8月底亮相,自有品牌占比25%,目標是60%。


美團旗下折扣超市“快樂猴”。圖源:美團APP


硬折扣最核心的門檻,恰恰是自有品牌的研發和供應鏈能力。美團、京東、阿里憑借小象超市、七鮮、盒馬等前期積累,已經具備了做折扣店的基礎。


2. 差異化,讓你記住我


你有沒有因為一款產品,愛上一家店?


可能是山姆的麻薯面包,可能是胖東來的燕麥脆,也可能是盒馬的MAX啤酒。


這些東西別處買不到,你就得去它家買。


這就是自有品牌帶來的“稀缺性”。烘焙、生鮮、生活快消品(紙品、一次性用品等)、熟食——這些高頻、剛需、易建立口碑的品類,成了超市做自有品牌最好的抓手。


稀缺永遠有價值,自有品牌更容易做出與競對的差異化和獨家性。


2024年爆火的山姆、胖東來,還有在上??焖贁U張的奧樂齊(ALDI),無一例外都拿捏住了“商品力”。


這三家業態不同——山姆是大店會員制,胖東來重體驗和服務,奧樂齊是便利店的升級版——但自有品牌占比分別達到了40%、30%和90%。


它們共同預示了一個趨勢:“寬SPU(標準化產品單元)、窄SKU”將成為主流,也就是品類豐富、但每類只做1-2個精品。


3. 從“搬貨”,到“造貨的”


而在以前,超市是品牌的“搬運工”,品牌商給什么,就賣什么。


現在,它們越來越意識到:得回到用戶視角——消費者真正需要什么?我能不能做出來?


零售專家鮑躍忠說得直接:“很多品牌商品名不副實,價格虛高,消費者不愿再為溢價買單。自有品牌是重建信任的關鍵?!?/p>


傳統商超的商業模式,正在慢慢失效。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超市做的是地段生意,只要開店,顧客自然來,有貨就不愁賣。


本質是“房東”或“二房東”,不靠賣商品賺錢,而靠“收租”。


但現在,貨不再稀缺,場也不再是唯一。


消費者可以去線上、可以去會員店、也可以去折扣超市。憑什么非來你這里不可?


答案只有一個:貨。


只有你有的、更好的、更值的貨。


所以相應地,超市采購從挑選和管理廠商,變成挑選和管理商品。


原來做的是B端生意:廠商有什么,我就賣什么;現在需回到用戶視角:用戶真正需要什么。


品牌商很少專門為一個渠道開發商品,除非規模足夠大。但不如自有品牌來得極致。


所以自有品牌,成了破局的關鍵。


03

胖東來、山姆、奧樂齊:他們做對了什么?


但并不是所有自有品牌都能做成功。


真正做出名的,掰著手指頭數得過來:胖東來的“DL”,山姆的“Member’s Mark”,Costco的“Kirkland”,奧樂齊的“超值系列”……


它們做自有品牌,不是貼個牌那么簡單。


胖東來:極致品控,極致用心


在河南許昌,胖東來占據全市近兩成的消費額(排除汽車等大件消費)。它東西并不最便宜,但大家就是認。


為什么?


因為它把品控做到了極致。


從供應商篩選到生產線抽查,甚至工廠連續幾年的盈利情況都要調查——“不盈利的工廠可能會在品質上妥協?!?/p>


它采用源頭直采,議價能力強、質量可控;重視烘焙、熟食,自建中央廚房,這些都是全球優秀零售商幾十年一直在做的事。


山姆、Costco、Wholefoods、奧樂齊、Coop、Migros……幾乎所有零售巨頭都這樣。


山姆:極窄SKU,極強爆品


一家傳統超市SKU約1-2萬,但山姆只有4000左右,每個品類只做1-3個精品。


它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雖然只占商品數量的25%-30%,卻貢獻約40%的營業額,打造出了很多網紅爆品。


背后,是山姆和工廠的合作定制產線,比如用機械手替代人工涂蛋液,從而實現Member’s Mark蛋黃酥降價。


而這些,都不是表面功夫,是能統籌全局精益求精的系統能力。


奧樂齊:90%都是自有!敢破例讓價


來自德國的奧樂齊,在中國有個很接地氣的名字——“窮人超市”。自有品牌占比高達90%,SKU嚴格控制在2000以內。


ALDI超市。圖源:ALDI奧樂齊官網


“9.9元的德國白酒ALDI好喝嗎?”“99元6瓶的進口葡萄酒,贏麻了”“平價之王奧樂齊,你是懂面包的”……這家讓大媽凌晨五點排隊掃空貨架、讓沃爾瑪都害怕的超市,最擅長用“破價商品”打市場。


雖然很多商品不怎么賺錢,但能快速建立“高性價比”的形象。


與對頭沃爾瑪動不動就上萬SKU相反,奧樂齊是商品的SKU越少越好,走的是私家爆款路子。


先是從眾多供應商里,篩選出符合低價高質的爆品。


每個品類只合作1家核心工廠,并建立“供應商自檢、企業質檢、第三方抽檢”三重機制。


一個單品從上架到上市,可能就需要一年的時間。


單論這點,就已經打趴一大批零售企業了。


接著再將大單品精準地推給消費者,引發大規模搶購。賣好了,反過來又對上游供貨商,有了進貨的議價權。


商品價格打下來了,品質又好,難怪大媽都搶瘋了。


另外,奧樂齊的自有品牌也是高得嚇人——90%。


自有品牌的好處,上文已經說明,這里就不贅述。


04

永輝學胖東來,學得怎么樣?


當自有品牌成了一股新風向,效果到底如何?傳統商超又能否平安著陸?


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去了北京第一家“胖永輝”——永輝石景山喜隆多店,這里是永輝學習胖東來模式的首批調改店之一。


11個月前,調改后的這里首天營業,排隊人群一直排到了馬路上,有人說“不知道的以為是故宮”。


11個月后,許是工作日下午的緣故,這里冷清了不少。


但細節中仍可見“胖東來痕跡”:



店內外隨處可見“幸?!睒苏Z;人性化提醒遍布果切、肉類、烘焙區,比如“果切4小時8折,6小時6折,8小時下架”,以及用顏色區分糖度值;且如果晚上過來,據說是真正的“窮鬼套餐”——生鮮區每晚清庫存,基本都有折扣。


烘焙區也很熱鬧,核桃乳酪面包、沙拉肉松小片,基本都在20元以內。還有9.9元的“優質平價”系列:鮮肉月餅、黑芝麻麻薯、鮮奶米蛋糕……


服務是真心不錯。買面包,店員會主動幫你切好,并熱情介紹:“我們這款肉松足足有一斤”;熟食區要10塊錢的甜腸,店員稱出9塊多,笑著問:“這些夠嗎?”——打破了我對商家只給多稱不給少稱的刻板印象,好感度瞬間up。



圖攝:豆汁兒


據悉,永輝一度把“學習胖東來的文化”作為長期目標,調改后員工薪資普漲20%-50%,北京門店從4000多漲到6000以上。


但學了快一年,永輝卻在今年四月悄悄調整了策略:商品和供應鏈繼續學,但“服務”不硬學了。


為什么?因為成本扛不住——要維持胖東來式服務,每家店需增員1/3,一年就是幾百萬的額外開支。


降本的前提下還能維持良好服務,看來“幸?!钡膌ogo的確發揮作用了。


從飲料區徑直往里,才發現胖東來的身影。有一面墻清一色擺放著淺色包裝袋商品,這里便是胖東來自有品牌專區,最顯眼的是網紅麥片。


在葉國富計劃中,永輝要學會胖東來模式,而非100%復刻?,F實是,名創優品入股后,永輝先學會的是“去胖東來化”。


所以胖東來自營品只占兩個貨架,包括酸奶水果燕麥脆、果汁等零食,以及帆布手提袋、紙杯、潔面巾、洗衣珠、毛巾等生活用品。


外包裝顏色和諧、價格適中,對很多河南以外消費者,胖東來神秘又誘人,但此時停留選購的人寥寥。


而永輝的自有品牌,則主要以聯名形式出現,比如和亨氏合作的番茄沙司、和燕莊聯名的芝麻香油等,也有“永輝農場”“優頌”這些子品牌,SKU超過1000個。


圖攝:豆汁兒


永輝副總裁王守誠透露,目前自有品牌銷售占比在5%-15%之間。


他強調,永輝做自有品牌不是簡單貼牌,而是和供應商共同研發,追求差異化優勢,“我們對品牌商品和自有商品一視同仁,哪個好推哪個?!?/p>


有零售專家認為,售賣貼牌永輝自營商品,是在積累用戶對永輝渠道品牌的信任。胖東來作為“流量大咖”,用戶信任度高,短時間肯定要賣它的產品,永輝可共享供應鏈,等信任度積累夠高,再換自家產品,依托胖東來成長,實現單飛。


從現場大致來看,永輝品種豐富、食材新鮮、價格適中、環境整潔,但顧客多集中在熟食、蔬果和試吃區,自有品牌銷量一般。


反映到財報上,就很骨感:2025年半年報顯示,永輝營收同比下降20.73%,凈虧損2.41億元。


調改帶來了關注,卻還沒帶來盈利。


有業內人士稱:推行“裸價直采”后,服務性收入大跌40%,毛利承壓明顯。所以供應鏈改革還沒完成的永輝,正處在陣痛中。


05

光貼牌,沒用


有人說,2025是自有品牌的元年。但現實是,成體系的成功者寥寥。


為什么大多數都失敗了?


很重要的一點是:許多超市對自有品牌的理解,還停留在“貼個標簽就行”的階段。


結果是:商品同質化嚴重,品質不穩定,價格也沒優勢——消費者自然不買單。


一位有25年零售經驗的業內人士指出:“很多超市做自有品牌,還是原來那套供應商墊資、換標操作的邏輯。哪怕是現金采購,考核的首要指標還是毛利率,結果定價逼近品牌貨,成本優勢沒發揮出來,品牌形象也沒建立?!?/p>


而真正的自有品牌,是一場從設計、研發、生產、品控到物流的全鏈路能力大考。


它要求零售企業:建立專業團隊,不是采購兼職做;深入工廠,不是等貨上門;嚴抓品控,不是貼牌就上架;敢于破價,用爆品拉流量;長期堅持,而不是短期試水。


奧樂齊一款產品從研發到上架,可能就要一年;胖東來甚至會驗廠至員工食堂和宿舍——正是這些細節,才帶來了自有品牌的成功。


自有品牌對零售企業而言,意味著從“渠道商”轉向“零售制造商”,得向上游延伸、親力親為。啟動資金大、專業要求高、回報周期長。


但很多超市沒有研發、沒有品控、沒有差異化,最后只能陷入同質化的低價競爭。


尤其很多零售企業為了追求低價,代工廠常常以次充好,而超市沒法有效檢測,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傷的是自己的信譽。


沒有規模優勢、沒有冷鏈支持、沒有直采能力,所謂的“低價”只能靠壓榨供應商或降低品質。


且自有品牌是“慢生意”,需要持續投入、反復測試、慢慢養口碑。


數據顯示,國內65家大中型超市中有39家銷售自有品牌,但只貢獻了4%的銷售額——用10%的資源換4%的銷售,必須要有長期主義的戰略耐心,但很多企業卻想要“快回報”。


另外,在傳統模式中,大賣場一直在“賣貨架”,選品看品質也看廣告費,每個環節都有不透明收費。


原來貨架好位置是賣出去的,超市是品牌商的搬運工,幫品牌把商品搬上貨架,所以超市不是賣商品,而是賣貨架。


長期扮演“地主”角色,導致傳統超市經營能力退化,自有品牌上架后滯銷的情況并不少見。


所以,自有品牌到底是救命稻草,還是火坑?


答案可能是:既是,也不是。


說它是救命稻草,是因為在電商沖擊、同質化嚴重的今天,傳統超市真的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引擎。


自有品牌能帶來更高毛利、更強差異化、更穩定的用戶復購。


說它是火坑,是因為如果盲目做、沒有全鏈路能力、只想賺快錢,自有品牌很容易變成庫存負擔、口碑災難,甚至把企業拖入更深的危機。


中國TOP100超市的自有品牌銷售占比,2022年只有5%左右,而山姆、盒馬已經超過30%。美國市場這個數字是29%,阿爾迪高達80%。


差距明顯。


因此,自有品牌雖好,卻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無往不利,用不好則可能傷及自身。


06

不是買便宜貨,而是把好貨賣便宜


說到底,自有品牌的競爭,終歸是商品力的競爭。


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理性,但理性不等于只圖便宜。


據《2023麥肯錫中國消費者報告》,消費者既要性價比,也看重品質和功能。所以其實他們要的是“質價比”——在同等品質下選擇更優價格,或者在同等價格下追求更好品質。


安永消費者報告也指出:34%的消費者不再優先選擇傳統品牌,88%的人認為品牌信息和真實需求脫節。81%的全球消費者將質價比視為最關鍵因素。


消費升級時期,中產愿意為高端、獨特、新鮮買單;消費理性時期,高性價比的優質產品更受歡迎。


人們不是要買爛貨,而是要買好貨,并且用更值的價格買到。


在中國,Z世代是推動這一趨勢的主力。約37%的人愿意嘗試跨類別自有品牌,“平替”消費成了智慧、節儉的象征。


那些做得好的商超,切中的正是這種“精致摳”和智性消費趨勢。


消費者會根據不同需求選擇渠道:買進口生鮮去盒馬,買高品質商品去山姆,想省錢用拼多多。


山姆會員店(北京石景山店) 圖攝:豆汁兒


所以自有品牌要想成功,不能只靠低價,而應該真正把功夫放在“貨”上。它不只是“平替牌”,更是“高配牌”。


優秀的自有品牌恰恰滿足這一點:沒有品牌溢價,沒有中間加價,但品質不妥協。


商超也在順應趨勢,所以走向了硬折扣和自有品牌。


盒馬、奧樂齊這些和本地供應商合資建廠,深入供應鏈;胖東來、山姆嚴控品控與標準;永輝、物美努力調改、試水自營……都在探索同一條路:怎么把好貨賣便宜。


打“價值戰”而非“價格戰”,才是出路。


《2023中國商超自有品牌案例報告》顯示,TOP100超市自有品牌銷售占比,雖然只達5%,但做得好的超市,比重都不?。荷侥芳s30%,盒馬35%。


且這也是大勢所趨。零售商通過自有品牌,正在成為傳統品牌的有力替代。它們離消費者更近,更能洞察需求,也更能控制成本與品質。


而無論是精簡SKU還是做自有品牌,都離不開供應鏈的支持。


盒馬推動“去KA(大客戶)模式”,告別大賣場的“收租”模式,轉向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供應鏈模式;永輝砍掉50%的供應商,推行裸價直采……都是為了重構成本結構。


但目前,國內自有品牌競爭還不夠成熟。42%的自有品牌經理人認為企業戰略模糊;很多零售企業只是簡單貼牌,包裝不同、內容雷同,缺乏真正的商品力。


《中國自有品牌發展研究報告(2021)》指出,多家零售企業的自有品牌竟然來自同一家供應商,并沒有真正從消費者需求出發。


所以未來,道路阻且長,任重道遠。


07

未來的超市,到底在拼什么?


若想突圍,得搞明白一點:零售業的競爭,已不是“貨”和“場”的競爭,而是“人”的競爭。


消費者變了。他們更理性、更精明、更看重質價比,也更渴望被真誠對待。


他們不再盲目為品牌溢價買單,而是看真實價值:是不是好產品?有沒有好服務?值不值這個價?


所以自有品牌,本質上是一場關于“信任”的生意。


你推薦的產品,我愿不愿意嘗試?你承諾的品質,我能不能放心?你設定的價格,我覺得公不公平?


一旦信任建立,消費者會用腳投票,反復回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賣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任。


包括自有品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逼迫商超重新回到商業的根本:你到底為誰而存在?


是繼續做“收租型”的二房東,還是轉型為“出品型”的零售商?是繼續賣別人家的貨,還是開始打造自己的貨?


自有品牌不是捷徑,而是一條更重、更慢的路。


它要求商超從“收租型”轉向“經營型”,從“賣貨架”變成“賣商品”,從“選廠商”到“管商品”。


成功者如奧樂齊、Costco、山姆、胖東來,都摸索了很多年、體系成熟。而國內大多數商超,仍處在貼牌代工的初級階段。


但趨勢已明朗。


所以其實自有品牌也好,硬折扣也罷,都只是表象。零售企業要想走得遠,終究要回歸一個樸素的命題:重新理解人。


人類學家項飆說:即便虛擬世界再方便,人仍然需要通過“附近”獲得歸屬感。小賣部、菜市場、超市提供的“逛街的樂趣”,也是一種來自附近的力量。


而這,正是很多傳統商超的盲區。它們往往一味追求“貨”與“場”,卻忘了“人”。


直到胖東來憑借“以人為本”爆火,行業才逐漸意識到:情感、偏好和體驗,才是購買決策的關鍵。


胖東來天使城店。圖源:胖東來官網。


胖東來的成功,不是因為它的貨架更滿、價格更低,而是因為它讓員工幸福、讓顧客感動,重建了“附近”的溫度。


山姆、奧樂齊的成功,不在于它們做了自有品牌,而在于它們通過自有品牌,重新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而信任,來自于每一款產品背后的嚴格篩選、每一次服務中的真誠態度、每一筆交易中的性價比感知。


中國的商超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殘酷的淘汰與重生。


自有品牌不是萬能藥,但它是一面鏡子,照出誰在認真做零售,誰只是在應付時代。


最后能活下來的,不是最兇猛的野獸,而是最適應環境的物種。


而對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商業的事或許復雜,但生活很簡單:“誰服務好、東西好、價格合適,我就去誰家?!?/p>


或許,自有品牌能不能成,商超轉型能不能成功,答案既不在財報,也不在會議桌,而在我們每一個消費者的購物袋中。


下次去超市,不妨留心一下:你會不會順手拿一件自有品牌?會不會因為它,更喜歡這家店?


那個答案,可能就是中國零售未來的樣子。


自有品牌也并不是終點,只是通往“更好零售”的路徑之一。


而這條路,才剛剛開始。


參考文獻:

[1].《連虧四年永輝“瘦身”,零售業轉型暗涌:盈利拐點藏身何處|財報異動透視鏡》,華夏時報
[2].《“胖改”一年多,永輝超市為何還是虧了2億多?》,新京報

[3].《胖東來“爆改”永輝:一場聚光燈下的多贏實驗》,南方周末

[4].《胖東來宇宙》,晚點LatePost

[5].《京東、阿里、美團“生態卡位”折扣超市:自有品牌成核心門檻》,每日經濟新聞

[6].《跟盒馬山姆商戰的巨頭,又多了一個》,DT商業觀察

[7].《商超行業分化加速:誰能逆襲,誰將淘汰?》21世紀經濟報道

[8].《什么都賣的大超市,正在被擠出市中心?》,新周刊

[9].《自有品牌是“陷阱”?》,零售圈

[10].《中國商超三大革命:裸采、自有品牌、寬類窄品》,零售圈

[11].《自有品牌,正把傳統商超推進“火坑”》,道總有理

[12].《90%自有品牌敗于東施效顰》,新經銷

[13].《零售前瞻|零售商自有品牌成為消費者首選》,WWD 國際時尚特訊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正和島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_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_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_ww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