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
中國火鍋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大逃殺。
海底撈客單價從103元降到97.5元。
楠火鍋人均價格打到70元。
巴奴客單價從150元掉到142元又掉到138元。
慫火鍋推出鍋底八塊八,葷菜九塊九,素菜六塊六的超低價。
價格戰打得六親不認,業績卻一點不見起色。
海底撈營收、利潤、翻臺率同步下滑,股價只有高點的五分之一。
湊湊一年關店73家,呷哺呷哺關店138家,集團股價跌到港幣八毛錢,淪為仙股。
楠火鍋今年前5個月關了57家店,單店日營業額最低1800元創造神話。
火鍋,這個穩居中國餐飲之王的品類,如今也要撐不住了嗎?
這次我查閱了大量行業數據,用一期內容的體量,為大家厘清這場這場中國火鍋大逃殺的來龍去脈。
01
2024年,中國餐飲市場的規模高達5.57萬億元,而其中,火鍋獨占6175億元。
這意味著,中國人在餐飲上每花10塊錢,就有一塊一是花在火鍋上的。
而且火鍋市場規模增長非常迅猛,去年同比增長5.6%,前年更是有接近20%的漲幅。因此行業觀察家們普遍樂觀估計,未來火鍋在整個餐飲市場的份額,可能會高達14%甚至18%。
餐飲之王,當之無愧。
然而,行業大趨勢看起來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具體到每個商家,體感就不一樣了。
從2023年11月到2024年11月,中國火鍋門店關店數量超過30萬家,考慮到近幾年全國火鍋總門店數長期穩定在50萬家以上,一年換血五分之三,是餐飲領域洗牌最慘烈,廝殺最無情的賽道了。
另一個關鍵數據就是人均消費金額,單看火鍋,從2022年到2024年,人均消費一路向下,從86塊多跌到77塊,
從高端、中端到低端,任何一個價位段,任何體量的火鍋玩家,都躲不開這場大逃殺。
那么這場大逃殺,究竟是從什么時候啟動的呢?
02
大家可能還記得,去年年中,北京發布了2024上半年的《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在網上引發了一輪討論。
討論的話題主要集中在「數據太差了」、「一線城市餐飲不行了」、「報復性消費結束了」。
但是如果仔細看一下細分數據,就能看出一些好玩的東西。
當時其他品類都還維持著一定的增長。只有正餐服務這塊,一下子跌掉十個點,直接把整個餐飲行業規模拉成了負數。
為什么正餐崩了,就能把整個餐飲行業的數據拉爆?
這里我們把話題稍微岔出去一點,聊聊正餐。
在統計局口徑里,正餐這個詞其實是有一個嚴格的定義的,指的是在一定場所內提供以中餐、晚餐為主的各種中西式炒菜和主食,并由服務員送餐上桌的餐飲活動。
所以,正餐餐廳也叫做全服務餐廳(Full-Service Restaurants,簡稱FSR) 。
在中國,正餐的市場份額是很驚人的。
窄門餐眼做過各全球主要國家的餐飲市場規模和構成,其中,中國的構成和很多國家都不一樣,是徹底以正餐為主的市場,正餐占比70%以上,在全球僅次于印尼。
即使同樣是美食大國,像意大利、法國正餐占比也遠遠低于中國,美國就更不用說了,那是快餐占據半壁江山的地方。
所以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哪怕平常吃再多拼好飯,也要經常留出錢和胃口,正經下個館子。正餐,是中國市民消費結構里,非常重要的存在。
但從2024年開始,正餐的市場規模開始下滑。
一方面,企業團建,同事聚餐,家人聚會,商務宴請這些需求確確實實正在減少。更直接的原因,則是外賣越來越卷,拼好飯橫空出世,讓快餐蠶食掉了一部分正餐的場景。
而火鍋,就是正餐中的正餐。
眾所周知,火鍋是一個幾乎「無烹飪」的品類,一個品牌想要跑出來,沒法靠大廚手藝,就只能在上游的原料供應鏈和下游的服務上做差異化。
而服務上的「卷」,是用戶感知最強的方式。
大家想想,海底撈是怎么火的?擦鞋、美甲,甩面、過生日、代打游戲、隱藏吃法、24小時營業……靠著領先全行業的服務,硬是把口碑做起來了。
后來慫火鍋又是怎么火的?嘻哈音樂,帥哥美女店員,動不動給你來個尬舞,打造歡樂的氣氛,本質上還是卷服務。
如果說正餐的定義就是服務到桌,那么像海底撈之類的火鍋店,就必須給你服務到腳趾?!溉詹蛷d」的精髓,就在火鍋這個品類上。
正餐一旦開始收縮,那么火鍋肯定是被錘得最慘的。
前段時間,海底撈發了半年報,基本上就是在腦門上貼了一個「慘」字。
集團營收207億,同比下跌3.7%,凈利潤17.55億,同比下跌13.7%,核心經營利潤24.08億元,同比下跌15%。門店數量也是不增反降,上半年關掉了33家門店,雖然也有新開,但規模整體是在收縮。
更重要的是,被海底撈視作最最核心的經營指標,也就是翻臺率,降到了每天3.8次,去年同期是4.2次,而巔峰數據則是4.8次。
財報里面,海底撈對此的解讀是:「主要由于餐飲市場競爭加劇,顧客消費需求變化等影響?!?/p>
但其實不用說這么復雜,就是大家不出門吃飯了,主打正餐場景的餐飲品牌,多多少少都遇到了危機。
對這件事,海底撈其實早就有預判。
比如近兩年,海底撈非常努力去提升自己的外賣業務,上半年外賣營收暴漲60%多,但在整體的營收大盤里,也只是占了4.5%的份額,聊勝于無吧。
另外,海底撈還搞了很多跨界的業態,統稱「紅石榴計劃」,一口氣搞了11個新品牌,開了70多家門店,從麻辣燙到烘焙,從炸雞到中式快餐,應有盡有,也是為了對沖正餐場景下滑帶來的風險。只可惜目前看來,還沒有一個品牌展現出扛大梁的的潛質。
總之,正餐的退潮,不止拉爆了海底撈,也拉爆了楠火鍋、慫火鍋等一系列同等價位水平的中端火鍋品牌。
當客單價和門店數雙雙下跌,這場火鍋大逃殺,就從最主流的中端火鍋市場啟動了。
03
既然消費者們對中端的火鍋開始不買賬了,商家們會怎么辦?
很簡單,既然正餐的全服務模式不再能吸引消費者,那就拿掉服務這個成本項,把火鍋做成最單純的「吃頓飯」選項,往下卷,往快餐的方向卷。
模式也是現成的,不就是冒菜、麻辣燙和小火鍋嘛?
于是從2024年起,海量的餐飲品牌開始卷向小火鍋賽道。
最早入局的是長沙的大斌家串串、快餐品牌南城香,熱鹵代表品牌盛香亭,紛紛跨界推出自家的小火鍋業務。再往后,就是巴奴、吉野家、老鄉雞也加入了這個賽道。
到今年,海底撈和楊國福也都高調入局,在小火鍋這個賽道掀起了一輪新的廝殺。
而這輪廝殺,本質上就是巨頭之間的內卷博弈。
一個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2024年,小火鍋市場規模增長率高達28.9%,全國門店數超過50000家,已經占到全國火鍋總門店數的10%,行業看起來一片火熱。
但只要看看新成立的小火鍋企業數量,真相就出來了,是過去8年里第二少的。4000多家,只比2022年多上一點,和2019年比,六成都不到。
這說明什么?
說明小火鍋市場的火爆,不是小老板們發現了這個賽道的新機會,而是其他領域,尤其是在正餐火鍋賽道找不到增量的巨頭們,跑來小火鍋卷生卷死了。
想想看,這些巨頭本身就是各自領域的卷王了,跑來做小火鍋,那必然是把卷進行到底。
它們對小火鍋的理解都很深。
小火鍋的本質是快餐,快餐的核心賣點,除了方便快捷靠譜,就是量大便宜。
所以這幾年的小火鍋,打出的口號,要么是鍋底5元起,要么是9塊9蔬菜暢吃,要么是小料免費,米飯免費。
總之,一定要依托現有的供應鏈,把小火鍋的客單價打下來,控制在50元左右只能算是基本合格,低到三四十才算有足夠的競爭力。
于是我們看到,這場本來只發生在傳統大火鍋領域的大逃殺,蔓延到了小火鍋領域。
而這場大逃殺最大的受害者,莫過于原先在這個領域占據統治地位的呷哺呷哺。
這幾年呷哺呷哺有多慘?
從2021年開始,呷哺呷哺的虧損就和開閘放水一樣停不下來,四年虧掉了12億。
股價也是一路暴跌,巔峰期294億港元的市值,到現在只剩9億,跌掉97%,基本變成「仙股」。
這能怪誰呢?肯定首先要怪它自己戰略失誤。
曾經呷哺呷哺是平價小火鍋的代表,很多北方同學們可能還有印象,早年一份火鍋套餐20多塊,就能有肉有菜,吃飽吃好,給這家公司帶來了不少死忠粉。
可是從2014年開始,呷哺呷哺就飄了,整整十年幾乎每年都在漲價,客單價從2014年的44塊一路漲到2023年的62塊,漲了超過40%。在消費升級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漲價不是錯,可是從2020年之后,中國消費市場的大趨勢就是消費者對價格越來越敏感,性價比為王,降價換市場成為了基本打法。
2024年之后,火鍋大逃殺的情緒蔓延到小火鍋市場,價格戰再次升級。
此時,后知后覺的呷哺呷哺才感受到壓力,開始降價,一年之內把平均客單價從62元降到54元。但這番操作為時已晚,當客單價三四十的品牌在市面上越來越普遍,消費者越來越質疑呷哺呷哺高客單價的合理性。
呷哺的降價,不僅沒有增加銷量,反而壓縮了利潤率,加劇了虧損。
結果就是,2024年,呷哺呷哺一口氣關掉了138家門店,極限降本,創造了閉店數記錄。但在今年上半年還是虧掉了8000萬。
更諷刺的是,當呷哺呷哺開始大規模關店,母公司至少虧得越來越少了。
但那些還在積極布局廉價小火鍋,積極開店參與價格戰的品牌們,未來會面臨怎樣的局面?是真的能燒出一個火鍋界的蜜雪冰城?還是留下一地雞毛?
04
既然聊到呷哺呷哺,就不能不提湊湊。
呷哺呷哺今年之所以虧得少了,除了關掉138家小火鍋門店,還順手關掉了73家湊湊。
作為呷哺呷哺最引以為豪的子品牌,湊湊定位高端火鍋,客單價一度能達到150元,也曾經有過網紅品牌的高光時刻。
尤其是2020年底,在火鍋遍地的成都開出首店,都能排出3小時長隊,可見人氣之高。
但如今,湊湊已經變成了呷哺呷哺集團旗下,最主要的失血點。
去年,湊湊營收暴跌26.5%。以整個集團20%的門店數,貢獻了整個集團87%的虧損。
湊湊的問題在于,它完全走了一條網紅餐廳的賽道,靠「火鍋+茶憩」的概念,硬是把原先充滿煙火氣的火鍋業態,拉高到了精致社交餐飲的層面。
產品上也盡量設計精致,好出片。盡管口味一般,但在創立的前幾年,網紅效應疊加消費升級,讓湊湊狠狠吃了一波紅利,客單價甚至一度漲到150元,是海底撈這樣的中端火鍋的1.5倍,成為了高端火鍋領域的代表品牌。
但問題也在于此,網紅店會過時,消費升級的浪潮會過去,「火鍋+茶憩」的概念其實根本算不上什么護城河,如今幾乎所有瞄準年輕人的連鎖火鍋品牌,都會推出自己標志性的奶茶單品。
當湊湊的模式不再獨一無二,品牌價值隨時間稀釋,加上越來越多消費者發現,湊湊的火鍋真的就是湊活,那么它跌落神壇也就在所難免了。
而湊湊的隕落,某種程度上,也折射了高端火鍋市場的尷尬,當中端正餐火鍋和小火鍋陷入喋血狂奔,高端火鍋不可能獨善其身。
前面我們也提到了,火鍋是一個「無烹飪」的品類,所有的差異化都集中在上游的原料供應鏈和下游的服務。
而在服務這塊,中端火鍋的玩家們,已經基本上卷明白了。
咋辦?就只能卷供應鏈了。
在這塊,巴奴是最有發言權的。
2001年巴奴火鍋剛創辦的時候,就把海底撈當成了對標對象。
既然海底撈是極致的「服務主義」,那為了超越海底撈,巴奴選擇了極致的「產品主義」,也就是把菜品和食材卷到底,想辦法走出一條比海底撈更高端的路子。
為了強化這樣的資本,巴奴更是針對海底撈,展開了好幾輪營銷戰。
2012年,巴奴將自己的Slogan定為「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顯然就是劍指海底撈。
到了2021年,巴奴更是把Slogan升級成了「服務不過度,樣樣都講究」,針對誰也就不必說了。
海底撈的甩面火了,巴奴也迅速跟進,不只是推出甩面產品,還要陰陽怪氣一下說「本色健康,好面不舞」。
海底撈「不買鮮鴨血」的事件發生以后,巴奴高調發文《巴奴為什么能賣鮮鴨血》,算是對著海底撈貼臉開大了。
可以說,從創立至今,巴奴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標榜自己的食材比海底撈強,并且借助「食材好」這個賣點,把客單價長期維持在150元左右的水平上,也是目前高端火鍋賽道里,最能打的一個品牌了。
那么,巴奴的食材真的有那么強嗎?
也許有,但在當下,并不重要。
至少從財務指標上,看不出來走了高端路線的巴奴,經營狀況比其他品牌更好。
今年巴奴在沖擊港股上市,所以可以看到披露出來的財務數據。
一個很諷刺的事情是,2024年,海底撈門店數是1368家,是巴奴(145家)的9倍多。海底撈的營收,427.55億,是巴奴(23億)的18倍多。海底撈的凈利潤,47.1億,是巴奴(1.96億)的23倍。
什么概念,也就是海底撈平均每家門店的營收都比巴奴多一倍,平均到每家門店的凈利潤則是2.5倍。
要知道,巴奴的客單價,可是要比海底撈高了將近50塊錢,但高客單價并沒有帶來高利潤,相反,高客單價和食材高端化,反而限制了擴張,拖累了經營效率。也難怪過去幾年,巴奴的客單價也是一降再降。
更何況,在中國的火鍋市場,高端火鍋其實是個生造的偽概念。
客單價120元以上的火鍋,市場規模在整個行業里,占比只有1.16%,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果考慮到整個火鍋市場6175億元的總規模,高端火鍋的市場體量,滿打滿算也就70個億,其中巴奴占了三分之一,湊湊占了四分之一,兩家加起來,基本就是大半壁江山了。
而這大半壁江山,湊湊在關店,巴奴在降價。
所以還是那句話,當中端正餐火鍋和小火鍋陷入喋血狂奔,高端火鍋不可能獨善其身。
畢竟火鍋這行,從低端到高端,差異并沒有那么明顯,至少消費者鍋子里的內容,大部分都很同質化。
底下價格戰越是頭破血流,上面的高端品牌也很難守住自己的品牌價值,最終,整個中國火鍋市場,都會被卷入這場大逃殺當中。
05
當然,在我看來,火鍋行業還是很幸運的。
畢竟還是餐飲之王,其他品類早在兩年前就陷入了瘋狂內卷和淘汰,而火鍋賽道,直到去年才展開了真正的的大逃殺,至少多過了一年的舒服日子。
而對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當品牌開始不舒服的時候,就是我們好日子的開始了。
也許未來幾年,我們不用在火鍋店門口排上一兩個小時才能吃上飯了,也不用再為了一頓火鍋花上七八百塊錢了。
也許這樣的大逃殺,才是火鍋賽道應有的樣子,親民,煙火氣,便宜,量大管飽。
畢竟從一開始,火鍋就是咱們普通勞動人民的吃食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