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077新品案例解讀
2025年暑期以來,盼盼(薏米七白水)、康師傅(冰糖苦瓜)等飲料巨頭的入局,標志著2024初至今的短短1年半之內,苦味飲料已從社媒聲量多于銷量、只有維果清、唯可鮮、喜茶等少數茶飲、果蔬汁品牌參與的小眾獵奇飲料,演變成了電商及線下零售終端全面覆蓋的常銷品類。
同時,其價格也從當初的30-40元/1000ml(現制飲料)速降至4元/500ml。產品和用戶體驗方面,不僅細分品類從起初的苦瓜汁(維果清)等寥寥等一、二款擴展至十多款,功能訴求、口感風味、飲用場景也經歷了從單一走向融合和百花齊放的過程。
本文以2024年1月至2025年8月上市的15款苦味新品為樣本,沿著“功能—配方—口感—場景”四條主線,拆解這條其發展和升級路徑的內在邏輯。
01
發展節奏和脈絡
從線上小眾獵奇性產品到大品牌介入、全渠道布局,苦味飲料的發展經過了4個階段。
- 2024 Q1–Q2:獵奇破冰。維果清、唯可鮮通過HPP/NFC 工藝加持,把苦味留在“清潔標簽”里,鎖定輕食人群,初試成功,并驗證了“苦味”市場的存在。
- 2024 Q3–Q4:茶飲連鎖跟進大眾化初啟。喜茶、茶百道等把苦味果蔬汁做成500ml PET便攜量販裝,與店內茶飲產品分攤、降低冷壓工藝成本,實現即飲快消化,單月銷量突破千萬,從而把“苦味”從獵奇拉進日常高頻需求。
- 2025 1-8月:功能化細分和平價化。好望水、草念引力等中式養生水品牌,在苦味食材營養之上疊加了中式養生理念(祛濕、利水、寧神、安眠等),滲透、覆蓋了更廣泛的職場人群,并以包裝即飲飲料的形態進入電商和少數線下便利店,價格也拉低到≤18/1000ml。
- 2025 7-8月,大品牌通過全渠道覆蓋實現大眾化和平價化。盼盼、農夫山泉、康師傅等巨頭相繼進場,通過規?;湁旱綗o糖茶(即飲)價位-比如比如康師傅 4 元“冰糖苦瓜”、盼盼6元“薏米七白水”,并通過強大的渠道在超市、便利店、街頭小賣店廣泛覆蓋。線上電商、線下超市和便利店為主力,茶飲其次,健身房等垂直渠道為補充的渠道布局也基本形成—這些標志著不晚于8月份,苦味飲料品類完成了大眾化、平價化。
02
苦味原料成分配方和功能訴求的演變和升級
苦味飲料的新品開發路徑,在原料成分上,是從“單一苦味草本原料+調味成分”,到疊加功能性成分原料,再到融合民間既有的藥食同源配方;在功能訴求,則是從傳統認知中苦味食材被綁定的“控糖、祛火、排毒”,先是附加了“代餐、助消化”等健康功能,后又發展出了“中式綜合養生”功能。整體上經歷了3個階段的演變和升級。
① 1.0階段:2024年上半年,主打單一苦味來源成分和原料
初代苦味飲料,配方上都以單一苦味食材為核心,在訴求上綁定傳統認知中與“苦”強關聯的基礎健康價值,如低糖、去火、排毒等。 這一時期的創新重點在于,將“苦”這一原本令人生畏的味覺體驗,通過調味成分的中和或工藝手段加以改良,轉化為既保留、彰顯“苦味”特色以傳達功能功效,同時又具強適口性的程度。
2024年1月上市的維果清“苦瓜苦不苦”苦瓜汁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其以≥60%的NFC苦瓜原汁為核心苦味與功能認知來源,并通過加入少量蘋果汁、檸檬汁的酸、甜味對沖調和。其在功能訴求上主打“控糖”與“輕負擔”,明確指向控糖人群。
②2.0階段:2024年下半年,主打“苦味食材+各種功能性原料”
代表是:喜茶的喜茶推出的“苦瓜去火纖體瓶”(24年7月上市),通過苦瓜疊加風靡歐美的“超級食物”—羽衣甘藍與奇亞籽,功能訴求也從“低卡”升級為“低卡+祛火+高纖”,并于小紅書上的“草本”、“輕斷食”話題緊密結合;茶百道“清體小麥草汁”(24年9月上市) ,則在小麥草汁“葉綠素排毒”和“苦味”的基礎上添加膳食纖維以強化飽腹感(同時也輔以檸檬汁中和口味),在之上疊加了飽腹代餐功能,更適合控糖、減脂需求。
③3.0階段:2025年1-8月,主打藥食同源食材及中式養生功能
2025年起,苦味飲料進入“中式藥食同源—系統調養”階段,功能訴求從“解決當下問題”升級為“長期體質管理”,苦味食材被重新詮釋為“藥之苦即補”,部分品牌實現了從“功能飲料”到“中式養生飲品”的身份遷移。其典型代表都出自2024年下半年大放異彩的中式養生水品類。例如:
- 草念引力“養養水”,以人參、酸棗仁等 18 味草本復配,苦味由人參皂苷與酸棗仁皂苷接力呈現,功能上主打“補氣安神、晝夜雙調”,指向熬夜與高壓場景下的長期體質修復;
- 好望水“荷葉玉米須苦茶”,以荷葉、玉米須、胎菊、枸杞四味君臣配伍,荷葉堿帶來清苦,玉米須回甘,定位于祛濕茶,在“降糖減脂”之上疊加了中式養生中信眾頗多的“利水祛濕”功能,實際是定位為民間廣為流傳的祛濕茶;
- 盼盼“薏米七白水”,以薏苡仁、杏仁、玉竹、茯苓、芡實、百合、蓮子七味白色食材共煮,苦味內斂于薏仁脂與茯苓多糖,功能上主打“健脾祛濕、溫和美白”,用“七日養白”概念切入辦公室女性日?!八妗逼奉?。
- 康師傅“冰糖苦瓜”則在單一苦瓜原汁中加入少量檸檬汁與羽衣甘藍粉,再以冰糖做甜度平衡,苦味被冰鎮與冰糖雙重柔化,功能上延續“餐前控糖、火鍋解膩”的即時訴求,并以 5 元平價 PET 快速下沉,成為苦味養生水里的“高滲透守門員”。
小結:有了功能需求的方向,才有原料和成分配方的發展;同樣,有了原料和成分配方的發展,新的功能才能實現。這兩方面是互為條件,相互驅動的,在順序上難分先后。
03
口感風味的設計和提升
主要是下面3個方向:
1. 苦味來源食材的多元化與功能強化:
- 早期(2024上半年): 以單一蔬果苦源食材(苦瓜、油柑、柚子皮) 為主(維果清、喜茶),搭配高甜/高酸水果(蘋果、檸檬)果汁中和苦感,以強調苦味食材基礎的“控糖、去火”概念。
- 演變(2024下半年-2025.8): 引進各類復合苦源食材,如:羽衣甘藍(喜茶、奈雪、盒馬的蔬菜纖體瓶)、小麥草(茶百道)、奇亞籽(喜茶纖體瓶)、以及藥食同源類苦味原料(如盼盼“七白水”和元氣森林玉米須水用的薏苡仁、人參、酸棗仁、荷葉、玉米須),有的還與苦瓜復配(如喜茶“苦瓜+羽衣甘藍+奇亞籽”)。
這些食材引進后,不僅讓苦味風格更多變、層次更豐富,更能通過不同的感官體驗強化不同原料代表的功能或營養價值,比如小麥草的苦指向葉綠素的清火、排毒功能,酸棗仁、荷葉味、薏苡仁、玉米須的不同苦味指向助眠、纖體、清體、祛濕、明目等。
2、控制苦感,提升適口性。
分3種方式:
一是通過天然、非天然的調味原料去中和。早期,為了凸顯天然食材特色,為了緩解苦瓜、小麥草等的苦味,主要用天然甜、酸味果汁—如甜味的蘋果汁、獼猴桃汁,酸味的檸檬(絕對元氣)、山楂、烏梅、玫瑰茄(一顆大),去中和、減緩天然原料苦味。
但天然食材的問題就是成本高,像康師傅、王老吉這些以快消、電商為主力零售渠道的大品牌,果斷添加糖(康師傅冰糖瓜)、蜂蜜(絕對元氣)等工業化食材,以降低調味成本。
此外,增加低苦味食材(比如喜茶苦瓜纖體瓶中的奇亞籽、羽衣甘藍)的占比,也可以一定程度降低苦感,同時保留風味天然苦味辨識度。
二是通過天然食材的風味去掩蓋。比如草念引力、好望水、盼盼等的多種草本配方,其本身并沒有味道,但其獨特的清香風味也能減緩苦味的沖擊。
三是通過產品形態、工藝方式提升適口度。比如,一顆大?引入微氣泡、提升清爽感;盒馬聯名唯可鮮推出的HPP羽衣甘藍汁水,通過HPP冷壓(非加熱滅菌)工藝,保留天然風味同時可能減少部分生澀感;這些方式都可以降低苦感、提升適口性。
總之,苦味飲料的口感風味設計和改造,不僅要減緩苦味、提升適口性,更要注意適度保留甚至彰顯天然食材的苦味,以強化相關的功能認知聯想和信任感。
四、飲用/消費場景
基于功能性健康價值、養生文化和獨特風味,苦味飲料有六大核心消費場景:
1、職場提神、解壓,平替咖啡,避免咖啡因不良反應:
- 替代咖啡因飲料,主打“清醒無負擔”。日本札幌“啤酒花碳酸水”因微苦氣泡感成為上班族工作間歇的提神選擇(雖為日本案例,但國內類似邏輯適用)。
- 康師傅“冰糖苦瓜”通過便利店渠道(如十足)覆
- 椿風“苦盡”以24味草本極苦口感,成為年輕人釋放壓力的符號,配合“有苦說得出”訴苦活動,形成情感共鳴。
2、佐餐搭配:去油、解膩、降火,彰顯健康生活方式
- 好望水“維B苦瓜水”定位火鍋/燒烤搭檔,以苦瓜的“去火”認知中和油膩感。
- 蘭州茶飲品牌“放哈”的“漿水檸檬茶”用發酵酸苦味搭配西北重鹽辣菜品,成為地域餐飲標配。
- 江中食療“下火堂苦瓜飲”針對熬夜、聚餐后的“降火”需求,在山姆會員店渠道主打急救型養生。
3、運動/健身場景:運動后補水與電解質平衡
- 85℃“苦瓜爆檸茶”因清爽口感與咀嚼顆粒感,成為運動后補水選擇(如健身房渠道試推)。
- 喜茶“羽衣纖體瓶”添加奇亞籽,強調運動后的飽腹感與纖維補充。
- 唯可鮮“HPP苦瓜復合果蔬汁”以50%高濃度苦瓜汁吸引健身減脂人群,作為低卡維生素補給。
4、季節性場景:夏季清熱解暑剛需
- 康師傅冰糖苦瓜限定夏季上市,借“下火解暑”功能綁定高溫場景。
據說,苦瓜飲料外賣訂單在2025年夏季激增11倍,主因高溫推升“去火”需求。
5、社交獵奇分享,反向打卡驅動嘗鮮,體現身份標簽
- Manner“青湯力”(抹茶+湯力水)因“全網0好評”引發反向打卡,消費者為“測評苦難”主動嘗試并分享吐槽內容,形成病毒傳播。
- 苦瓜飲品(如85℃“苦瓜爆檸咖啡”)憑借視覺沖擊力(透明杯中的苦瓜顆粒)和“自虐式體驗”,成為社交媒體素材。
- “朋克養生族”將羽衣甘藍、苦瓜類飲品(如茶百道“輕暢羽衣甘藍”)視為“自律生活”標簽,通過購買行為表達健康態度,體現圈層身份認同。
- 佛慈制藥“慈茶館”將黃芪、當歸等苦味藥材融入茶飲,也是滿足年輕人“藥食同源”輕養生需求。
小結:由于苦味飲料的功能多元化和文化/身份標簽屬性,同一款產品產品可以覆蓋多場景—如好望水苦瓜水既是辦公室提神首選、咖啡的“無因”平替,也可佐餐解辣、解膩、去火,還可用于運動減脂人群補充低卡維生素,更可以以挑戰性口感、“禁欲系”包裝和養生文化標簽成為社媒打卡熱門。
寫在后面
回顧18個月的演變升級,苦味飲料已經通過功能訴求、原料成分配方、口感風味的演變、升級,以及消費場景向日?;?、功能化、社交化的拓寬,從“邊緣、小眾飲料”升堂入室,躋身線上(電商)線下(超市、便利店、茶飲店)常銷飲料的行列。
更重要的是,隨著疫情以來(2021年起)中式養生文化(或稱為食補文化、藥食同源文化)在職場中的盛行,苦味天然食材賦予苦味飲料的“苦即是補”的標簽越來越強化,甚至有可能變成一枚獨特的中式養生符號。
可以預見,隨著法規對新資源食品的逐步放開,以及Z世代對“輕養生”、“朋克養生”的熱衷,苦味飲料在職場人群中的滲透率仍會不斷提升——其能否成為咖啡、奶茶后的“職場第三杯飲料”,非常值得期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