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無相商業趨勢(ID:wuxiangcj)
羅永浩開撕西貝的那一天,我們剛好在日本的東京做產經調研。
比起中文互聯網對西貝預制菜的聲討,日本的街頭反而到處都是賣預制菜的地方——711、羅森、吉野家,這些開遍全球的日本企業,主要賣點之一就是:
預制菜。
早上上班買一個羅森的三明治,中午去吉野家吃個預制咖喱雞排飯,晚上的回家路上搞一碗預制烏冬面,一碟預制關東煮,一杯罐裝啤酒,這就是普通日本上班族的日常。
說個夸張的事情:日本人甚至把拉面做成了袋裝,打開就能食用,都不用筷子。
據《朝日新聞》的調查,日本有超過60%的上班族,每周自己做飯的次數不超過兩次,其中近40%的人依賴超市、便利店或冷凍食品解決三餐。
去年,日本預制菜整體市場規模突破10萬億日元,覆蓋了超過90%的超市和便利店渠道。
日本人為何不拒絕預制菜?他們又是怎么看待預制菜的?
中國流行“預制菜”這個概念,很大程度源于資本的炒作。
前兩年,多個頭部企業宣布下場搞預制菜,就連羅永浩都給不少預制產品帶貨,比如康師傅的“特別特鮮泡面”。
為什么資本看好預制菜賽道?其實日本就是面鏡子。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接近30%,獨居老人數量不斷攀升,與此同時,雙職工家庭比例持續增高,這就意味著大眾對于減少做飯時間,降低烹飪難度的需求非常剛性。
2024年,日本總務省還對世界各國主要城市進行的一項調查,其中東京地區“打工人”平均日通勤用時(往返)位列榜首,達95分鐘,根本沒有時間留給烹飪。超過60%的日本上班族,每周自己動手開伙的次數不到兩次。
怎么讓打工人能在不多的休息時間里,吃上口熱飯,日本很早就做出了探索。
比如現代的方便面,就是日本人發明的,還有遍布大街小巷的便利店7-11、羅森、全家等,都是為了給打工人提供飲食生活的方便。
日本超市里預制菜區域也比生鮮區要大,各種預制好的肉類、速凍食品、沙拉,琳瑯滿目,只要加熱一下就能吃。
在日本人看來,只要這些產品安全、穩定就可以,無所謂預不預制。
而如果自己做飯,每天至少要投入兩個小時,時間成本太高,況且自己的手藝還不一定有工廠預制的好。
此外,單身率和老齡化也是預制菜流行的原因之一。
隨著年輕人生育率走低,獨居人士增多,普通家庭做飯做多了浪費,做少了又嫌麻煩。
而小分量、快速便捷的預制食品,正好迎合了單身一族的需求。
單身化、獨居化、老齡化,這是日本的過去,也是中國的未來。
所以預制菜的流行,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
根據艾媒咨詢《2023-2025年中國預制菜行業運行及投資決策分析報告》,2022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為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到2026年,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10720億元,直接翻倍。
預制菜,確實是一條黃金賽道。
2019-2026年中國預制菜行業市場規模及預測
預制菜的趨勢不可逆,且幾乎每個人都在吃,所以保障預制菜的品質和安全,也是日本社會的一大課題。
而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期待和要求,日本政府與企業也很早就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
自1948年《食品衛生法》及配套細則頒布以來,日本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預制菜的選材、生產、包裝、運輸等多方面的衛生條件都進行了明確規定。
要求所有進入市場的冷凍食品都必須經過HACCP認證,對原材料采購、加工到冷鏈運輸等各個環節都進行嚴格把控。
所謂HACCP認證,簡單來說就是一套標準嚴格、且受國際認可的系統,專門用來管控生產過程中可能危害食品安全的各種因素。
在日本,預制菜想上市銷售,必須通過這個認證。
以日本的水產加工企業為例,從捕撈環節開始,就對魚獲的新鮮度、衛生狀況等進行檢查,加工車間,會精確控制加工溫度和時間,防止微生物滋生。
2022年,日本全家便利店因延長冷藏便當保鮮期的事,一度引發公眾熱議。
面對消費者對“是否使用過量防腐劑”的質疑,全家便利店迅速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所有食品檢測報告,很快就平息了公眾的質疑。
此外,一些企業還會根據日本人對健康飲食的追求,推出一些特色產品。
比如針對老年人的軟質拉面,更易吞咽,還有特別軟爛的豆腐漢堡肉,低油少鹽,營養配比更科學。
當然,要想企業做好產品,也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監管。
為了鼓勵企業做出好的預制菜產品,日本推行了“長壽食品計劃”等項目,鼓勵企業多花心思研發優質產品。
在監管上,要求食品生產企業實施“生產履歷制度”,確保所有食品的原材料采購、加工和存儲均可追溯。
同時對于違規生產的企業進行重罰,日本《食品衛生法》規定,對于企業法人,日本要處以1億日元以內的罰款,違法情節嚴重的企業要被吊銷經營許可證。
在學校學生、公務員的就餐上,日本也是對預制菜品進行嚴格的管理,廚師進入廚房,必須先穿消毒過的專用衣服,戴著口罩,衛生措施堪比手術室,學校里校長和老師的午餐,跟學生的一模一樣,沒有特殊伙食。
一系列“國家級”嚴格的管理制度,保障了預制菜的安全性,也推動了日本的預制菜走向世界。
羅森、711這樣的連鎖店現在已經遍布中國的各大城市,此外,近年來火熱的薩莉亞也是日本的預制菜餐廳代表。
薩莉亞菜單上多數菜品的價格都不超過20元,6元的冰淇淋、8元的烤韭菜,種類繁多卻價格親民。
薩莉亞之所以能夠保證低價的同時實現盈利,就在于中央廚房的預制菜模式與標準化作業流程,大大降低了食材成本和人力成本,還提高了出餐效率和菜品品質的穩定。
相較于日本預制菜市場的成熟與穩定,中國預制菜市場雖然也在快速發展,但近幾年來爭議一直不斷。
從博主辛吉飛普及“科技與狠活”,再到今天的羅永浩大戰西貝。
中國消費者對預制菜的質疑越來越大,輿論接受度也不高。
畢竟在客觀層面,我們的毒大米、添加劑醬油、防腐劑蔬菜等食品安全事件確實是層出不窮。
所以絕大多數人對預制菜的安全,都存在戒備心理,幾乎一提到預制菜就聯想到食品添加劑。
除了食品安全問題,價格虛高也是今天預制菜市場引發爭議的重要原因。
許多消費者發現,一些餐廳開始悄悄使用預制菜,但依然按照現做菜的價格出售。
例如,某餐飲店的售價88元的水煮魚,實際上只是幾塊冷凍魚片加上一包調味料加熱而成,而這樣的預制菜成本可能還不到18元。
還有的連蔬菜都用冷凍品,且保質期竟然敢標注24個月。
花了大價錢卻吃到的是廉價快餐,這種“以次充好”的行為讓消費者倍感不滿。
今天的羅永浩之所以能掀起熱搜,掀起那么大的討論度,很大程度就是國人對國產預制菜長期不滿的一種集中表達。
賈國龍從剛開始說西貝100% 沒有預制菜,再到改口說有預制菜,再到全網道歉,這充分說明,企業的管理、產品、服務都出現了一定的問題。
如果西貝100%無懈可擊,后廚毫無瑕疵,羅永浩還有什么話說呢?
打鐵還需自身硬,公關還要產品強,中國餐飲企業的敵人,不是羅永浩,而是自己,是改造行業。
從日本經驗來看,中國預制菜的發展尤其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強:
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推行食品溯源系統,要求每款預制菜都明確標明原料的產地、加工方式及添加劑成分等信息,充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其次,餐飲行業也要主動標明哪些菜品是預制菜,避免消費者被蒙在鼓里。
最關鍵的,還是法律,對于虛假宣傳、不合規的食品企業,一定要重罰重錘,不能因為企業貢獻了稅收、就業,就輕輕放過。
如果把日本的經驗學過來——讓安全看得見,讓價格合理化,讓每一口都吃得放心,相信消費者的顧慮會逐漸打消。
尤其是對今天眾多辛苦加班的打工人來說,如果能用合理的支出,換取一頓安全又省時的飽餐,預制菜完全是一個受歡迎的選擇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