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妖魔化預制菜?

新眸
2025.09.17
為標準化而生,卻困于無標準。

文:鹿堯

來源:新眸(ID:xinmouls)


有關預制菜的討論,再次上升到了國民級熱點。


羅永浩吐槽西貝“貴、難吃、全是預制菜”,賈國龍強硬回擊“西貝無一道預制菜”,接下來開放后廚,后續道歉的同時陰陽對方是“網絡黑社會”——這場隔空論戰雖然才到第三天,但劇情發展已經給人一種曠日持久的感覺。


熱鬧背后,相比把視線聚焦到簡單的個人恩怨或品牌公關危機,這件事本質上是一場圍繞預制菜認知、標準與場景的行業博弈,暴露的是預制菜“為標準化而生,卻困于無標準”的核心矛盾。


這個時候再看羅永浩的最后回應,會發現重點清晰,也很有意思:


“我不反對預制菜,圖方便、圖省事的時候,我甚至很喜歡預制菜......我只是主張餐飲企業用預制菜要給消費者知情權,不能用預制菜冒充現做的新鮮菜肴......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通過了專家審查。期待正式的標準盡快實施?!?/p>


這篇文章,我們就從不一樣的角度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三方各執一詞的雞同鴨講


羅永浩與賈國龍的對抗,其實是兩種認知體系的碰撞,雙方的激烈對撞并不在同一維度,而消費者的困惑則讓這場爭議更顯復雜。


羅永浩的訴求很直接:“標準透明化,把選擇權給消費者”,他站在普通食客視角,將“提前做好、加熱即食”的菜品都歸為預制菜,認為高價餐廳理應讓消費者知曉食材來源。


但事實上,這一訴求陷入了“天問式困局”——沒有統一國標,“標準”便無據可依。就像牛奶有GB6536標準界定品質,預制菜至今缺乏清晰的國家標準,商家既無法確定“什么該標”,也怕標了“不符合國標”反而引發更多爭議。


賈國龍的反應則更像是下意識的“反駁”。他堅稱“符合國標就不算預制菜”,看似是維護品牌商譽,其實暴露了潛意識里的判斷:預制菜是“不好的”,尤其不該出現在西貝這樣主打“現做”感知的餐廳。


這種認知讓他陷入偏執——開放全國370家門店后廚本是緩解信任危機的一步棋,卻僅維持兩天便草草收場,既沒打消消費者疑慮,反而坐實了“作秀”的質疑。他“脫不下長衫”,把爭議等同于“詆毀”,卻忽略了爭議的核心并不是“西貝好不好”,而是“預制菜該如何被定義、被選擇”。


消費者的認知其實要更加主觀。換個角度來看,人們能坦然接受山姆會員店高價的預制佛跳墻、盒馬的預制蝦餃,甚至如果按照大家的主觀印象來區分,超市賣場里的零食、凍貨,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預制”。


但這種“受歡迎”僅限于特定場景。一旦預制菜進入餐廳,尤其是中高端餐廳,就立刻陷入不被接受的怪圈。人們對餐廳里的預制菜充滿警惕,原因很簡單:場景決定預期。


超市是“選購場景”,消費者主動選擇預制菜,追求便捷,明確知道買的是速凍食品,對保質期、添加劑有心理準備;而餐廳是“體驗場景”,“新鮮現做”是默認期待,尤其是西貝這類客單價不低的品牌,如果西貝是個大超市,就沒有任何問題,但它是餐廳,消費者的期待值完全不同,他們難以接受“花高價吃加熱菜”。


很多人會糾結于添加劑,事實上牛奶、面包都有添加劑,醬油、味精甚至本身就是添加劑,預制菜的添加劑并非特例。怎么去解釋這種落差呢?舉個例子,場景雙標還體現在品類適配性上。


并非所有食物都適合預制,用添加劑粉末沖調的“雞湯”,即便營養成分與真雞湯一致,也不該被稱為“雞湯”,而應叫“仿雞湯”或“克隆湯”。這類品類的預制,本質是“掛羊頭賣狗肉”,違背了食材本真。


可惜的是,當前行業既沒有“哪些品類不該預制”的共識,也沒有標準要求,只能由爭議發酵。


02

為標準化而生

卻卡在“標準”二字


一提起預制菜,好像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科技與狠活”、“不新鮮”、“全是添加劑”,仿佛這東西天生就帶著某種原罪。賈國龍堅持西貝不符合預制菜的國標,但在消費者認知中,非現場制作、加熱即食的菜品就是預制菜。


可仔細琢磨,真的是預制菜本身該被嫌棄嗎?倒不如說,是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把預制菜的名聲給攪壞了——不是預制菜妖魔化了自己,是劣質產品、錯位場景和模糊標準,在不知不覺中把它推上了風口浪尖。


準確來說,預制菜并非天生遭人排斥,它甚至在悄悄改變餐飲行業的格局。


預制菜的興起源于餐飲行業的一系列結構性變化,人工成本持續上漲、門店租金不斷攀升、標準化需求增加、外賣業務快速發展……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餐飲行業向預制化、工業化方向發展。


這兩年遍地開花的云貴川菜系的Bistro、廣西魚生餐廳、廣東早茶店,背后也是預制菜的推動——復雜的醬料、難處理的食材被提前預制,降低了門店的操作門檻,讓小眾菜系得以規?;瘮U張。


更典型的,因為出餐快、薄利走量、品控穩,外賣幾乎是預制菜最先扎根的領域,品質過關的預制菜也在市場上憑借性價比被默許,甚至受歡迎,行業因此迅速發展。


這也是我們要討論的一個第一性原理,預制菜的誕生,一開始本是為了解決餐飲行業的“標準化難題”。


連鎖品牌要擴張,就需要穩定的品控、高效的供應鏈——中央廚房預制的食材,能讓北京和上海的西貝做出同樣味道的莜面,這是現做模式難以實現的。沒有預制菜,很多連鎖品牌開不起來,這是行業的現實。


但諷刺的是,預制菜自身卻陷入了“無標準”的泥潭。


商家的標準是“效率與成本”,只要能降低成本、提高出餐速度,就算達成目標;消費者的標準是“知情權與新鮮度”,希望明確知道是不是預制菜、有沒有過多添加劑。而當下的國標則處于模糊地帶,既沒有清晰界定“什么是預制菜”,也沒有規范“該如何標注”。


因此三者的錯位,讓預制菜陷入“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的困境:商家標了“預制菜”怕丟客,不標又怕被吐槽不透明;消費者想吃新鮮的,卻又離不開預制菜帶來的連鎖便利。


羅永浩想憑一己之力讓外界重視這個問題,當前預制菜行業最突出的問題是標準體系的不完善。雖然有一些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但缺乏強制性國家標準,導致預制菜的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信任度難以建立。


標準缺位體現在多個方面:定義不統一、分類不清晰、標識不規范、質量指標不完善。這就造成了企業執行無據、監管執法困難、消費者維權無門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現有標準多從生產經營角度制定,很少考慮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保護。這種標準制定思路已經落后于當代消費者的需求。


03

認知待升級

走出絕對的污名化


這場羅永浩與賈國龍的爭議,不過是這個困局的縮影。


羅永浩想要的透明化,需要國標先行;賈國龍堅守的“國標定義”,卻跟不上消費者的認知;消費者期待的新鮮與便捷,在當前行業現狀下難以兩全。


兩種洪流的對沖下,一邊是餐飲行業規?;谋厝恍枨?,一邊是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與體驗的訴求,而夾在中間的預制菜,自然成了矛盾的焦點。


但爭議往往不是終點,而是行業破局的起點。要解決預制菜之爭,首先需要推動社會認知的升級。


預制菜不是“劣質食品”的代名詞,而是食品工業化的必然產物。從罐頭、速凍食品到預包裝菜肴,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


事實上,高質量的預制菜,其安全性甚至高于現場制作食品。中央廚房的環境控制、原料檢測、工藝標準通常比餐廳后廚更加嚴格。規范化生產的預制菜在微生物控制、添加劑使用等方面反而更加可控。


但認知差異導致各方各執一詞,企業端依據行業規范,消費者端依據直觀感受。爭論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無標準可循的羅生門。


預制菜本身沒有絕對的錯,錯的是“無標準的混亂”與“不透明的隱瞞”。消費者需要認識到,預制菜與現做菜是不同場景下的不同選擇。關鍵是確保消費者有充分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當標準清晰了,認知統一了,場景適配了,或許有一天,消費者走進餐廳,能坦然接受標注“預制”的菜品,商家也不必再為“是不是預制菜”而爭論——這才是預制菜行業真正的良性發展之路。

食品創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勵

新眸
回頂部
評論
最新評論
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發聲!
微信公眾號
Foodaily每日食品
掃碼關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
微信分享
打開微信掃一掃分享當前頁面
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_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_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_ww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