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參一江湖
全球食品飲品行業的 “年度成績單” 剛落地,幾個數字看完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
雀巢守住 “全球最有價值食品品牌” 寶座,卻罕見地出現 4% 品牌價值下滑;
-
可口可樂把 “非酒精飲品第一” 的紀錄刷新到 11 年,品牌價值一年漲了 32%;
-
中國伊利第六年蟬聯 “全球最有價值 dairy 品牌”,而印度 Amul 的品牌價值飆了 24%;
-
更意外的是瑞士蓮(Lindt),在巧克力紅海中漲了 14%,歐洲消費者說 “貴但值” 的比例超 50%。
這張榜單里藏的不是 “誰排第幾”,而是整個行業的底層邏輯正在變:規模不再是護城河,“消費者認可的價值” 才是;全球化不是標準答案,“本土化洞察 + 精準場景” 才是破局點。今天我們拆解這張榜,看清楚未來 3 年的機會在哪里。
01
頭部品牌的 “衛冕戰”:不是穩,是 “不敢松”
很多人以為,行業第一的日子很好過 —— 但今年的榜單告訴我們:頭部品牌的 “衛冕”,本質是 “跟自己打架”。
最典型的是雀巢。2025 年它以 200 億美元品牌價值繼續領跑食品賽道,可細看數據會發現問題:消費者對它的 “熟悉度” 高達 9.7 分(滿分 10),“可信度” 7.4 分,但 “價格接受度” 只有 6.3 分。簡單說就是:大家知道雀巢、信雀巢,但越來越多人覺得 “它賣得有點貴了”。
為什么會這樣?過去兩年通脹高企,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被放大了 —— 以前能接受的 “品牌溢價”,現在會算一筆賬:“這個錢,能不能買到更符合我需求的東西?” 雀巢的困境,其實是所有頭部品牌的縮影:規模越大,越難平衡 “溢價” 和 “大眾接受度”;越依賴傳統品類,越容易被 “功能性替代”(比如低糖、植物基)分流。
反觀可口可樂,11 年穩居非酒精飲品第一,今年品牌價值還漲了 32%,沖到 463 億美元。它做對了什么?不是靠 “肥宅快樂水”,而是靠 “品牌強度”。它的品牌強度指數(BSI)高達 93.4 分,在非酒精賽道里排第一 —— 消費者的 “推薦意愿”“場景適配度”(比如聚餐、獨處)都拉滿了。更關鍵的是,它沒守著碳酸飲料不動,而是悄悄把 “健康線” 做起來:無糖版占比超 40%,還推出了低卡植物基飲品,甚至在便利店試銷 “小包裝氣泡水”,精準抓年輕人 “想喝又怕胖” 的心理。
頭部品牌的生死線,早就不是 “保住份額”,而是 “能不能跟上消費者的‘價值判斷’”—— 你以為消費者在選 “品牌”,其實是在選 “這個品牌能不能解決我的當下需求”。
02
區域暗戰:美國靠 “廣度”,亞洲靠 “深度”
這張榜單里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美國品牌仍在 “霸榜”,但亞洲品牌正在 “破局”,尤其是在 dairy(乳制品)和非酒精飲品賽道。
先看美國的 “廣度優勢”。2025 年全球 Top100 食品品牌里,美國占了 41 個,貢獻了 983 億美元品牌價值(占比近 40%);非酒精飲品 Top50 里,美國品牌更夸張,以 16 個品牌拿下 67% 的總價值(1067 億美元)。百事、 Monster、Gatorade 這些品牌,靠的是 “全球化分銷 + 標準化產品”—— 比如 Gatorade,把 “運動補水” 這個場景做到全球,今年品牌價值漲了 37%,本質是 “用一個強場景,打透所有市場”。
但亞洲品牌在 “深度” 上找到了機會。最明顯的是 dairy 賽道:伊利以 112 億美元品牌價值第六年第一,而且是唯一守住排名的品牌;印度 Amul 更狠,品牌價值漲了 24%,還沖進北美市場 —— 它的秘訣是 “本土化供應鏈”:在印度農村建了 6000 多個奶站,既能控制成本,又能讓消費者覺得 “新鮮”,這種 “接地氣” 的優勢,是歐美品牌很難復制的。
還有非酒精飲品里的 “亞洲黑馬”:中國農夫山泉今年品牌價值漲了 34%,沖到 111 億美元,第一次進全球前三。它靠的不是 “賣水”,是 “場景細分”—— 在便利店賣 “小瓶無糖茶”,在母嬰店推 “低鈉礦泉水”,甚至在健身房門口擺 “電解質水”,把 “一瓶水” 變成 “不同場景的解決方案”。臺灣的統一企業更夸張,品牌價值漲了 35%,沖進食品 Top8,核心是 “本土化口味”:在大陸推 “麻辣味方便面”,在東南亞做 “椰香奶茶”,比歐美品牌更懂 “當地人愛吃什么”。
區域競爭的本質,早就不是 “誰的市場大”,而是 “誰能把‘全球化能力’和‘本土化洞察’捏得更緊”—— 美國品牌贏在 “用一個場景打全球”,亞洲品牌贏在 “用本地需求改產品”,沒有絕對的好,只有 “適不適合”。
03
黑馬突圍的密碼:要么 “極致產品”,要么 “精準場景”
今年的榜單里,最讓人眼前一亮的不是頭部品牌,而是幾個 “逆襲的黑馬”—— 它們沒靠規模,沒靠低價,靠的是 “把一個點做到極致”。
第一個黑馬是瑞士蓮(Lindt)。在巧克力賽道里,它今年品牌價值漲了 14%,沖進食品 Top10,更厲害的是:在德國、法國、瑞士這些核心市場,它的 “價格接受度” 是滿分 10 分。為什么消費者愿意為它多花錢?答案是 “極致口感”。60% 的德國消費者說 “Lindt 的味道就是好”,英國更有 63% 的人覺得 “貴但值”。它沒搞復雜的營銷,就是把 “巧克力的絲滑度” 做到極致,甚至針對不同市場調整可可含量 —— 比如在亞洲減一點甜度,在歐洲加一點苦味,把 “產品力” 變成了 “溢價力”。
第二個黑馬是中國的東鵬飲料。在能量飲料賽道,它今年品牌價值漲了 59%,第一次沖進非酒精 Top10。它沒跟紅牛、Monster 搶 “全球市場”,而是盯著 “中國藍領工人” 這個場景:在工廠門口的便利店賣 “大瓶裝”,價格比紅牛便宜一半,還在包裝上印 “累了困了喝東鵬”—— 精準解決 “想提神但舍不得花錢” 的需求,一年就把市場份額從 5% 提到 12%。
第三個黑馬是英國的 Yorkshire Tea。在咖啡茶賽道,它今年品牌價值幾乎翻倍(漲 93%),靠的是 “細分品類的壟斷”。它只做 “英式紅茶”,不搞綠茶、烏龍茶,甚至針對英國人 “早餐配茶” 的習慣,調整茶葉的濃度 —— 結果在英國紅茶市場里,它的份額沖到了 35%,成了 “早餐茶” 的代名詞。
這些黑馬的共同點,其實是同一個邏輯:在飽和市場里,“差異化” 不是 “不一樣”,而是 “更懂某一群人的某一個需求”。你不用滿足所有人,但你要讓某一群人覺得 “你就是為我做的”—— 這比 “做一個大而全的品牌” 容易得多,也有效得多。
04
對所有企業的 3 個啟示:別再盯著 “排名”,盯著 “這 3 件事”
看完這張榜單,與其羨慕 “誰是第一”,不如想清楚 “自己該做什么”。有 3 個底層啟示,對所有行業都適用:
-
別只看 “品牌價值”,看 “價格 - 價值比”品牌價值是結果,“消費者愿不愿意為你花錢” 才是原因。雀巢的下滑、可口可樂的增長,本質是 “價格 - 價值比” 的變化 —— 消費者不是不買貴的,是不買 “貴但不值” 的。所以不管你是大公司還是小品牌,都要算清楚:“我的產品,到底解決了消費者的什么痛點?這個痛點,值多少錢?”
-
“本土化” 不是 “翻譯產品”,是 “適配需求”亞洲品牌的崛起,不是靠 “低價”,是靠 “懂本地”。Amul 的農村奶站、農夫山泉的場景細分、統一的本土化口味,都是 “把產品嵌進本地人的生活里”。全球化的時代,“賺全世界的錢” 不如 “先賺透某一群人的錢”—— 把本地需求挖得越深,壁壘就越厚。
-
黑馬的機會,永遠在 “細分場景的極致體驗”Lindt 的口感、東鵬的藍領場景、Yorkshire Tea 的早餐茶,都是 “小而美” 的勝利?,F在的消費者,越來越不喜歡 “萬能品牌”,反而喜歡 “專做某件事的品牌”—— 因為 “?!?意味著 “靠譜”。所以不用怕賽道小,只要你能把 “小賽道里的體驗” 做到極致,就有機會變成 “小賽道里的第一”。
這張榜單里沒有 “永遠的第一”,只有 “永遠的適應者”。行業的變化很快,但底層邏輯不變 ——品牌的核心,永遠是 “跟消費者站在一起”:消費者需要什么,你就做什么;消費者覺得值,你就不會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