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零售圈(ID:retailsphere)
在競爭白熱化的休閑零食賽道,辣味板塊無疑是其中最為滾燙的“紅?!敝?。當零食行業從“野蠻生長”邁入“精耕細作”的2025年,前有巨頭盤踞,后有新品牌不斷涌入,想要殺出重圍,需要的不僅是勇氣,更是對市場脈搏的精準把握與破局創新的智慧。
鹽津鋪子,這家從湖南起步的零食制造商,正是這樣一位“破局者”。它憑借“大魔王”麻醬素毛肚這一超級單品,不僅創造了單月銷售額破億的驚人記錄,更在看似固化的辣味市場撕開了一道口子,成功建立起“新中式零食”的品類認知。從傳統豆干到創新魔芋,從商超貨架到量販零食與山姆會員店,鹽津鋪子的步伐既穩健又充滿張力。
近日,《零售圈》在2025 GDMS全球數字營銷峰會上獨家對話鹽津鋪子辣味事業部負責人 李劍,深度拆解其以魔芋為支點、以辣味零食為方向的產品創新邏輯,探尋“口味事業部”與“渠道事業部”交織下的獨特組織架構。
鹽津鋪子辣味事業部負責人?李劍
零售圈:鹽津鋪子內部是基于“口味”來劃分事業部的嗎?這樣的架構是出于怎樣的戰略考量?
李劍:我們是以“甜味”和“咸味”為核心來劃分,甜味代表薯片、果凍等更具西方特色的零食,咸味則代表傳承中國風味的中式零食,如魔芋零食、豆制品、蛋制品、魚糜制品等。
“大魔王麻醬素毛肚”則為辣味零食成功的創新單品;這樣的結構更能聚焦不同品類賽道的深度運營和發展。辣味零食近些年處于高速增長期,甜味零食則覆蓋基礎需求,我們能夠通過“品類聚焦”來提升各事業部的產品創新效率與市場響應速度。
零售圈:辣味事業部在公司整體業務中扮演著怎樣的戰略角色?目前旗下有哪些子品牌,各自的定位是什么?
李劍:辣味事業部是目前公司戰略優先級最高、營收占比最大的事業部,辣味事業部目前最核心的品牌就是“大魔王”,主要聚焦這單一品牌的建設,暫未在辣味品類布局其他子品牌。
我們之所以將辣味放在核心位置,一是我們判斷辣味零食賽道未來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辣味零食賽道的市場規模仍在快速擴張,消費者對辣味的接受度越來越廣;二是我們希望通過大魔王系列在辣味零食賽道做到“數一數二”,建立清晰的品類認知。
零售圈:辣味市場競爭激烈,鹽津鋪子是如何通過“麻醬素毛肚”這一差異化產品成功突破紅海,建立品類認知的?
李劍:我們的核心邏輯是“超級食材?+?口味創新”。
我們當時在研究魔芋時發現,它是一種無色無味、可塑性極強、健康的“超級食材”。同時,我們洞察到火鍋中的“毛肚”非常受歡迎,是高頻熱銷品類。于是,我們嘗試用魔芋原料研發新工藝,創造出了素毛肚形態的產品,用魔芋還原了毛肚脆爽的口感。魔芋零食相較于傳統辣條,具有“低糖、低鹽、低脂、低熱量、高膳食纖維”的健康屬性,讓“好吃”與“健康”不再對立,解饞的同時低負擔,符合當下的消費趨勢。?
同時,我們發現北方火鍋喜歡用麻醬作為蘸料,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過去零食口味的創新靈感更多來源于湖南、川渝的小吃、餐飲,零食的主流口味是香辣味、麻辣味,缺乏微微辣的選擇,而麻醬味是一直沒有被挖掘和開發的口味,,而且我們打破了香精香料調味這個慣例,聯名中華老字號六必居開創了用中國醬料做風味零食的先河,麻醬素毛肚的風味更濃郁、更真實自然。
通過“風味創新+食材創新”的細分差異化策略,這種“場景移植+口味創新”的組合,讓大魔王素毛肚在紅海市場中開辟了新賽道。
零售圈:“大魔王”麻醬素毛肚取得了現象級成功,這種將傳統文化賦能與健康食材結合的“降維打擊”策略,是否可復制到其它產品線?
李劍: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已將這套方法論成功復制到其他品類。
比如我們的“31°鮮魚豆腐”。傳統魚豆腐品類較單一,缺乏創新,于是我們與周黑鴨聯手開發了“虎皮魚豆腐”新品。我們看中周黑鴨在傳統鹵味領域的“鹵水工藝”優勢,借鑒了周黑鴨秘制鹵水的傳統風味,將其與我們的魚豆腐結合,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響。
這和麻醬素毛肚的邏輯完全一致:先找到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傳統風味/場景”(周黑鴨鹵味、北方火鍋麻醬),再與我們的核心食材(魚豆腐、魔芋)結合,通過“守正(傳統風味)+創新(食材載體)”的方式打造差異化產品。
這種模式的關鍵是“洞察未被滿足的需求”,再用成熟的供應鏈能力落地。同時,這種打法也是具備可復制性的。
零售圈:無論是麻醬味、周黑鴨味還是火雞醬味,鹽津鋪子似乎在重點發力“中國風味”。這些風味市場反饋如何?未來有何規劃?
李劍:市場反饋與地域飲食文化高度相關,例如麻醬味在北方及華東等有食用習慣的地區表現尤為突出,這些地區本身就有消費和食用麻醬的習慣。但我們也發現口味是可以被影響的,隨著全國性推廣,其它地區的消費者也開始逐漸接受并喜愛這些產品,比如華中地區原本不吃麻醬的消費者也開始接受。
未來,我們一方面會在成功口味上做延伸,比如基于火鍋蘸料場景,推出蒜蓉麻醬、香菜麻醬等。另一方面,我們會拓展其它風味場景,例如已推出的火雞面風味,以及即將推出的貴州紅酸湯風味,持續豐富我們的“中國風味”矩陣。
零售圈:鹽津鋪子如何定義“新中式零食”?它與傳統中式零食的核心差異是什么?
李劍:我們對新中式零食的定義有兩個核心維度,內部的核心理念是“守正創新”。
守正,是傳承已被驗證的、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中國傳統美味,比如麻醬,它有上千年的食用歷史,周黑鴨鹵味則是經典的中式鹵味,我們將這些應用到了休閑零食中。
創新,其一是將這些傳統元素與新食材、新形態結合,比如把麻醬嫁接到魔芋上,把鹵味工藝融入魚豆腐,讓傳統風味以“更健康、更便攜”的零食形態呈現;
其二是在生產工藝上兼顧傳統手工與現代化智能的融合,比如我們做豆制品時,會保留手工點鹵、磨漿等傳統工藝(因為手工制作的豆腐口感更細膩),但同時用現代化設備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穩定性——既不丟傳統風味的“魂”,又能滿足規?;a的“量”。
湖南特色的“香味豆干”是傳統中式零食,有30多年歷史,我們至今保留其古法工藝;而大魔王魔芋、虎皮魚豆腐則是新中式零食,是傳統元素與創新的結合。
零售圈:新品研發中,如何平衡“標準化”與“地方特色”?
李劍:我們堅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在新品初期,哪怕生產工藝復雜、不流暢,我們也會克服困難,用手工生產的方式打磨“地方特色”,比如針對不同區域的口味偏好,調整麻醬的濃淡、辣度的高低,優先保證產品風味和特色。
當產品驗證了市場需求,銷量達到一定規模后,再逐步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手段優化流程,實現“標準化生產”,確保品質穩定。
同時,我們積極向國際零食品牌乃至飲料、方便面等行業跨界學習。比如從飲料行業學習“口味分層”策略(針對不同區域推出定制化口味),從方便面行業學習“場景化產品設計”(比如火雞面口味移植到魔芋零食),用外部視角優化自身的研發邏輯。
零售圈:根據鹽津鋪子2025年半年報,線上線下營收占比19.54%和80.46%公司是如何通過“高勢能渠道+下沉市場”實現分層滲透的?
李劍:這得益于全渠道戰略,我們線下有零食量販渠道、會員渠道、商超便利店渠道、定量流通渠道,線上有興趣電商和貨架電商,多渠道并行全國滲透;根據不同渠道的人群定位,精準匹配產品策略。
例如,山姆、盒馬等會員新渠道,這一渠道服務的是中產、高凈值人群,他們更關注“創新”與“品質”,我們為此匹配更具創新性的產品(如山姆專屬的蛋皇無抗鵪鶉蛋);便利店、量販零食店傳統渠道服務的是更廣泛的大眾人群,他們更具“普適性”,所以我們會推定價親民的辣味產品;線上渠道則聚焦年輕用戶,通過抖音直播等場景推網紅款。
總的來說,根據不同渠道背后的客群產品定制策略,通過分銷體系快速鋪市,確保消費者能方便買到。這也是外界覺得我們“總能踩中渠道風口”的原因。
零售圈:在您看來,辣味零食在終端是“沖動消費”還是“計劃購買”?是“流量品”還是“利潤品”?
李劍:現階段,辣味零食更偏向沖動型消費。我們致力于讓它成為消費者想過嘴癮時的首選。從品類發展階段看,我們認為經過市場培育,辣味零食未來有潛力像薯片、瓜子一樣,成為一種日常剛需。
也就是說:目前辣味零食仍以“沖動消費+流量品”為主,但未來會向“剛需化”升級。
從消費場景來看,消費者買辣味零食多是“即時需求”——比如逛便利店時看到就想買一包,或者聚會時臨時搭配,還沒到“提前計劃購買”的階段;從利潤定位來看,我們不會把辣味零食做“高毛利產品”,因為要滿足大眾消費的“普適性”,必須讓消費者“吃得過癮、買得起”,同時讓渠道商有合理利潤支撐運營——所以辣味零食更多是“流量品”,靠規模取勝。
但隨著品類培育,未來辣味零食可能成為“剛需品”—— 就像現在的薯片、瓜子,消費者聚會、休閑時會主動選擇,這也是我們長期的目標。
零售圈:鹽津鋪子在海外拓展方面有何計劃?辣味產品出海潛力如何?
李劍:出海潛力巨大,我們已經有所行動,今年主要聚焦魔芋品類供應鏈建設和渠道拓展上,海外市場品牌建設主要圍繞大魔王麻醬素毛肚做一些本土化品牌建設。
供應鏈端:借助鹽津控股向上游布局,將云南曲靖、印度尼西亞的優質魔芋保質保量的向上市公司供應原材料;湖南瀏陽的新一代魔芋工廠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并計劃投資3000萬美元新建泰國魔芋生產基地。
渠道端:推出大魔王Mowon品牌進駐美國市場,首站登陸美國知名連鎖超市?99 Ranch Market。同時進一步拓展香港、馬來西亞市場,通過進駐當地主流便利店網絡,構建“亞太+北美+港澳”的多區域覆蓋格局。
品牌端:開展本土化建設,在新加坡聯合本土頭部商超思家客開展線下場景化推廣,贊助馬來西亞本土體育賽事,小紅書海外博主種草等。
寫在最后
與鹽津鋪子辣味事業部負責人?李劍的對話,清晰地勾勒出鹽津鋪子穩健而敏捷的增長路徑。它既不是盲目追逐風口的投機者,也不是固守傳統的保守派。通過“守正創新”的產品哲學,它將千年風土人情融入現代零食工業;通過“渠道+產品”的雙輪驅動組織模式,它確保了前線戰力與后方供給的高效協同。
對零食行業而言,鹽津鋪子的實踐提供了三個關鍵啟示:其一,新中式零食不是“復古”,而是“傳統風味+現代載體”的創新融合;其二,渠道競爭的核心不是“全面覆蓋”,而是“產品與渠道的精準匹配”;其三,出海不是“產品輸出”,而是“文化與口味的本地化適配”。
從一片小小的素毛肚出發,鹽津鋪子所展現的是一家成熟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深度洞察、對產品創新的極致追求,以及對渠道變革的精準卡位。
它的實踐表明,在看似擁擠的賽道中,永遠存在通過“差異化”與“精細化”開創新局的機會。當“新中式”的浪潮席卷消費領域,鹽津鋪子已然憑借其獨特的打法,為自己贏得了寶貴的話語權。
未來,隨著辣味事業部的持續發力、新中式零食的進一步滲透,以及海外市場的逐步打開,鹽津鋪子或許能成為“中國零食品牌走向世界”的重要樣本。
評論